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活化教學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717

連續參加兩場教育部所舉辦的12年國教專業培訓課程,深深體會到我國的教育已走到不得不改變的時刻,在長期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升學考試之導引下,我國的教育已走入極度競爭壓力的情境中。包括家長、學生、教師、校長…等,甚至整個社會都充滿著升學主義的觀念與氣氛中,大部份都認為只要孩子考試分數高,或升學考試名列前茅,就是未來社會的佼佼者,尤其媒體更會競相報導,連學校家長都感覺到光采,但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孩子以後發展過程的壓力與潛在之負面影響。
只要那一所學校考上明星高中比例高,家長就一窩蜂地把子女轉到這所學校,這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少有人想過孩子能否適應該校的教學方式及學習環境。教育部苦口婆心地透過學者專家辦理各種不同的專業培訓研習,其用意是要改變及扭轉以上的觀念,期望達到減輕學生壓力,強調多元學習,因應個別差異,實施因材施教,激發學習動機,以求達到提昇教學效率。
因此,活化教學及學習評量將是12年國教能否成功之兩大主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為了推廣活化教學,承辦教育部「教室教學的春天」研習活動,大力宣導分組合作學習的專業知能,運用她所鑽研之活化教學理念講授課程。主要目的是要提升國教品質,使不同背景特質的學生,均能在國民教育階段獲得適性發展。要完成此項任務,端賴老師能採取合宜多變之教學方法,利用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藉由同儕之合作,激發不同的智能,相互學習,協助參與,以達到優質的學習成效。
個人認為,為求達到以上目標,必須廣泛地尋求各方面的支援,包括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的結合,尤其是教育部教育政策之訂定,教育行政機構之積極態度及作法,更是成功的關鍵。教育部為提升國民的競爭力,於民國2002年提出之「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清晰描繪出「打造創造力國度」之願景,相信藉由活化教學的持續推動,將是未來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
教師進行活化教學時,應先改變自己以往之教學態度,盡量減少單向講授方式,增加分組討論與發表的機會,透過團隊合作,共同學習的機制,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不但能開發學生學習潛能,而且可學習帶得走的能力。活化教學是教師應具備的角色:包括教師鼓勵學生討論及發表意見、教師營造適切及安全的討論環境、教師激發學生進行批判、思考與促進學生的思考活動、教師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同儕間的互動協助、教師倡議建構主義的教學等,甚至要具備崇高的教學理想與堅強的信念。
教師在教學時亦應多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思考模式與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建立學習型組織,透過收集資料、閱讀、分享的學習過程,讓知識成為人人樂於親近,易於獲取的重要資源。並隨著教育自主權的鬆綁,教師可透過專業發展社群,積極從事行動研究與教學實驗創新,並提供發表、應用及跨校交流的機會,才能發揮活化教學和終身學習的真正效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