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崇拜
英國作家卡萊爾在十九世紀時曾為英雄崇拜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發出了先聲,他在《英雄與英雄崇拜》一書中說:「只要人存在,英雄崇拜就會永久存在。」卡萊爾已注意英雄崇拜在人類社會無所不在的現象,並認為整個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英雄人物的傳記,卡萊爾因此認為英雄崇拜是古代思想體系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在所有時代中,英雄崇拜影響力無所不在,而且是人類宗教情感的基礎。
在文化人類學上,英國學者泰勒,他指出許多英雄神話都有制式的情節或模式,例如英雄在出生時暴露荒野或受攻擊,被人或動物所救,長大後成為民族英雄。另外,奧地利學者馮漢則指出英雄的故事大都符一個普遍的「冒險與回歸」的模式,他同時也觀察到英雄人物也有誕生的模式,即他們大都出生不明,被父母所遺棄而為動物或賤民所乳養。俄國民俗學者普洛卜則在俄國的童話故事中找出英雄生平的共通情節,即英雄首先出發冒險,然後勝利歸來,結婚而取得王位。最後,蘭克的英雄神話則強調英雄的前半生,即從出生到功成名就,他提到:英雄大都出身不凡,通常是位王子,他的誕生往往艱辛備嚐,母親懷孕期間,即有凶兆或惡夢,通常他會在出生後被棄置盒中,任水漂流,為動物為牧人所救,動物或村婦乳育他長大,最後則終於成就偉大事功和聲名。
西方這些英雄人物生平事蹟的模式我們並不陌生,例如夏的開國之君大禹,其冒險的旅程起於受命治水,然後經歷了「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門不敢入」的磨練,最後成就了英雄事功,方得受禪讓而居天子位。殷商的開國帝君契也有典型的英雄出身,《史記》載契之母有娀氏之女簡狄行浴在外,「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也經歷了佐禹治水的冒險歷程,才得以受舜命為司徒,封於商。至於周的開國之君后稷棄,也有著神話英雄的身世,棄之母為有邰氏女姜原,「出野見巨人跡,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對照前述西方人類學者及民俗神話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英雄人物的出生和經歷,確實超越文化、種族等隔閡,展現了驚人的共通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