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看電影
我從小愛看電影,但常未能如願,因沒錢入場。
八二三炮戰後,家人遷台,住在中和積穗的金門新村,記憶中沒看過電影;之後舉家遷往太武山莊,山上是經理學校(後改名國防管理學院,如今該校又遷到復興崗)。當年,家父在金任公職,慈母張羅老少衣食已夠憂煩,無力約束浪蕩幼子,我常偷跑上山,在軍校遛達,遇有張貼「本晚放映電影某某某」,必呼朋引伴,當晚上山看電影,有時在室外大操場,有時在大禮堂。
讀板橋國小時,每天徒步五公里上學,母親給的午餐錢,節省使用,存了幾天,有二塊半,週六中午放學,想去板橋菜市場附近的「新都劇院」看「萬夫莫敵」,半票要三塊半,我央求撕票小姐通融,她說開演半小時後才准我特價入場,我只好犧牲片頭。
有一年,聽聞埔墘「亞洲戲院」正在放映「梁山伯與祝英台」,難得家母首肯,帶我們遠足去看電影,沒想到已下片。春節,父親赴台休假,母親要父親帶我們去看電影,我說「哈泰利」這部片子聽說畫面很精彩,大家搭公車到板橋「環球戲院」,結果該片已下檔,嚴父說他片不宜,大家敗興返家。
民國五十六年,慈母怕我學壞,送我返鄉,由嚴父督導,讀金城國中的成績稍有起色,我與二哥被恩准可在週六看電影;那一年,所看的片數超越前此在台總和,記憶猶存的片名有「大醉俠」、「獨臂刀」、「香江花月夜」、「坦克大決戰」、「將軍之夜」,當時金城有兩家戲院,育樂中心尚未營業。。
讀大學時,東海僻處大度山,到市區不便,學校電影社接洽片商,偶於週六或假日來校體育館放映名片,記得看過「單車失竊記」、「巴頓將軍」、「計程車司機」、「我倆沒有明天」、「飛越杜鵑窩」。電影社也曾邀請導演李行、徐進良及校友王曉祥來校演講,王與外文系學長劉森堯等人當時在報刊寫影評,小有名氣。
大學畢業返金任教,買了機車之後,經常遠赴山外,每逢週六或週日,在「僑聲戲院」連看兩部洋片,看了很多名片,也買了很多電影書和雜誌。結婚初期,與妻常在金城三家戲院看電影,但隨著孩子降臨,漸無暇上戲院。電視轉播站在金設立後,看戲的人口銳減。日後兩岸情勢不再緊張,駐軍減少,寥落的戲院雪上加霜,我有時去捧捧場,發現偌大的座位區坐不到十人。僑聲戲院關門歇息那一天,我還特別前往道別。
沒上戲院的日子,想看電影,只好自己放映。早期的錄放影機,租或買錄影帶來觀賞。隨著科技進步,錄影帶又被淘汰,改買光碟,從VCD到DVD,DVD從D5到D9,買了數百片影碟,但如此看電影,興致大減,總感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近日欣聞電影院明年將在金門的商務旅館重新設立,心中很期待,相信屆時有一流的影片、頂級的聲光畫面,供大家同樂。對於導演有意來金拍片,也熱切歡迎,心想若缺乏臨時演員,說不定老王也可偷閒支援,粉墨登場、軋上一角,權充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