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走閱金馬文學展︰關心與出發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691

很多人不認識金門。但是,也有很多人認識金門。
很多人透過特產認識金門,如名聞遐邇的高粱酒、貢糖、菜刀,甚是新興的麵線、一條根等特產。很多人則比較縣市福利、幸福指數,警覺到這個戰時的遠方之島,受益於金門酒廠的盈餘,高中生以降不用繳學雜費、居民免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還有讓人羨慕的優惠價格購買三節高粱酒。
多年來,金門縣政府舉辦迎城隍、馬拉松、泳渡金廈海峽、爭取十大觀光小鎮等,都希望在物產之外,讓更多人認識金門,這樣,才能發掘金門各層面的美。
文學亦然。文學更需要挖掘。
一月二十五日到六月十六日,台灣文學館舉辦「金馬文學展」,展期近四個月。去年秋,我與楊樹清、翁翁,多次參加文學館的諮詢會議,李瑞騰館長多次提到,他擔任館長以來,最大的心願之一就是籌辦「金馬文學展」。李瑞騰為中央大學教授,曾任文學院院長、圖書館主任等職務,多年來指導碩博士生從事各種研究,對台灣與現代文學非常了解。或正因為此,得知金馬文學的「處境」,故而辦展,希望增進島民間的彼此了解。
嚴格來說,金門現代文學在台灣文壇「缺席」非常久了。戰爭的緣故,金門被塑造為戰地密碼,舉凡碉堡、大砲等,都是窺奇的對象。八○年代,台灣進入解嚴後的開放社會,文學上百花齊放,地方文學,以及邊緣如原住民、海洋、眷村、女性、同志,乃至於馬華文學等,都在多元社會中佔據要角,而金門的、以及離島的現代文學就沒這麼幸運。
葉石濤解釋台灣對金門缺乏了解的原因:「台灣與中國大陸隔絕分裂了有一段時間……但是,金門卻不同,因為金門大部分時間是與大陸相連。只有在戰後國民政府佔領金門這段期間,它才與台灣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就歷史的角度來講,金門的歷史經驗和台灣人民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
彭瑞金也表示,「長期被當作軍事用途的金門生活,當然不是把金門當作『反攻大陸跳板』的台灣人所能想像跟體會的」。金門跟大陸近、跟台灣遠的地理關係,也在文學產生了距離。目前,透過官方以及民間的努力,希望漸漸消弭距離,使得臺灣文學容納更多、包涵更廣。
金門縣政府對推廣金門文學不遺餘力,分別於一九九六、一九九八、二○○一年,出版了三十冊《金門學叢書》,就島地采風、人文、聚落、傳說、教育、族譜、戰史等,分冊述說。楊樹清在出版總序裡提到出版「金門學」的用意:透過「金門學」叢刊的永續出版問世,我們期待全方位呈現金門與台灣、大陸、南洋的親密關係,又有著不相同的社會體制與文化條件,讓世人建立對金門文化上的尊重、關懷、吸引跟了解,也讓金門可以在自己特殊的歷史、地理、地位與思考中,真正深入本身的文化體質中探索新的可能。
楊樹清的序言,提出了金門跟台灣的差異,並秉持開放對話的態度,期許金門跟外界多元對話。「金門學」舉辦多年後,我們終於有了「金馬文學展」,在台南,在延平郡王祠附近。彷彿國姓爺也在聆聽著,他來不及懂的金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