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秀文采
司空見慣的作文評語:「結構嚴謹」;「結構鬆散」到底是什麼?如何具體表述?或許是不少學子及家長急於得知的答案。
其實結構就是「謀篇」;具體而言,就是指舖排文字,使文章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前後呼應,不致自說自話的布局。坊間多以所謂的線索、脈絡、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破題、結論、詳寫、略寫等項目分述之,令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宗。對學子言,豈是治絲益棼而已!多年來,我通常是以「段落」、「層次」、「呼應」、「結論」引導學子一窺謀篇。
什麼是段落?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因轉折、間歇或強調等情況,必須分隔、停頓的基本單位;代表作者思路的一個步驟,使文字易讀,有序不紊。特別強調的是:是「代表作者思路的一個步驟」;而不是眾所易犯,誤認為是為了「分開」冗長的文字。
而層次?與段落到底有何分別?兩者極易混淆,對初學者我通常不說;但對有經驗的學子就可深入淺出道出兩者之分別:段落側重於文字表達的需要;而層次則著眼於思想內容的劃分。因此,一個意思就是一個層次,有時一個段落就是一個層次;但也可以幾個段落一個層次。
最後是呼應;又稱應筆。具體而言,前面交代的,後面要有回應;後面談的,前面要有交代或伏筆,使文章一氣成章,脈絡連貫,且能喚起讀者聯想和回味,以彰顯主旨。諸如最為人知的首尾照應:開頭寫動機、背景、主旨,結尾時回應之,照應主旨,前後呼應,結構完整。如「陋室銘」一文,主旨在抒發安貧樂道的情操。作者前六句以感興手法破題,點出主旨「惟吾德馨」,結尾引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末句相應。
再如前伏後應:前後照應,環環相扣,整合一體。如陸游暮春詩:「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燕去燕來還過日,花開花落即經春。開編喜見平生友,照水驚非曩歲人。自笑滅胡心尚在,憑高慷慨欲忘身。」其中照水呼應鏡湖濱;開編呼應萬卷藏書。前伏後應,渾然一體。
最後最重要的是「結論」:作者思路的終點,文章總理之結束,除照顧全文結構完整外,須有感染力,發人深省、啟人思考。故用意須高大深遠,切忌淺近浮俗。如前引「陋室銘」一文,結語引孔子隱語「君子」之德,呼應首段「惟吾德馨」,全文一層層深入探討,到結尾時揭示主旨,完成佳著,這就是結構之美;文章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