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李增紅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720

近年來,我聚焦於新加坡金門人社群的鄉團會館之研究,同時也通過口述歷史方法,嘗試瞭解從事九八行貿易及駁船業的金門鄉僑之生命故事。其中,第一代移民---李增紅(1920- )的口述訪談值得討論。他是九八行的經營者,歷經了脫貧致富的生命經驗,具有代表性。
李增紅,1920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1947年,已經27歲的他跟隨姊夫到新加坡謀生,留下新婚三年的妻子及四個月大的女兒在金門。一開始經同鄉介紹,他在新加坡河邊幫忙洗船。工作了70天後,他鼓起勇氣向老闆詢問可否支領薪水以便寄回金門,但老闆竟回答「已經給你供吃供住了,還想要工資」。他感到繼續工作下去沒有前途,便離開這個工作。之後,他住進由古寧頭李氏鄉親所組成的「古甯同鄉會」,一個月三元月租;並找到貨車的搬運工作,一天搬貨工資四元,若沒有貨可搬,則幫忙洗車,一天二元,這樣一個月平均有百餘元的收入。在訪談中,李增紅清楚回憶起1950年代一天的開銷是:
早餐花費三角,二粒麵包(roti,二粒二角),咖啡黑二杯(kopi-o,二杯一角),有時吃不飽,再買一粒麵包。中午花費四角,二碗粥(二角),土豆(五分)、菜脯(五分)、魟魚(五分)、乾魚(五分)。晚餐花費七角,二碗飯、四角的湯、菜等。這樣算起來,一天約花費一元二角。
經過十餘年的資金累積,1962年,李增紅與印尼的金門鄉僑(蘇門答臘的黃水桌、泗水的黃章掘等)合股組成「聯源公司」(九八行),由對方寄印尼土產到新加坡來買賣,大宗貨物如咖啡豆、樹膠、糖等。當時,不少九八行集中於源順街(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一帶,許多商人在採購時都會沿街比價,所以往往公訂的2%利潤會下殺到1%,才能爭取到客源。另一方面,自國外進口貨物、成為新加坡代理商,也是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包括日本的朝日啤酒、A One沙丁魚罐頭、美國佳美香皂及永備電池(EVEREADY)、墨西哥鮑魚罐頭、荷蘭奶粉等。後期也有從臺灣進口水果(荔枝、龍眼),若能先進口,搶得市場先機,價錢及利潤愈好。1970至1987年之間,可說是聯源公司的黃金時期。
1956年李增紅的大女兒李聰慧(時年9歲)與母親倪珠賢一起被接到新加坡。她回憶起當年自金門到新加坡的過程:
當時從金門坐軍機不用錢,但要有關係才能拿到位子,機艙內人貨混雜,好像垃圾筒,臭氣沖天,在臺北等候數日後,再至新加坡(經香港、曼谷而後至新加坡,航程時間超過七、八個小時)。
到了新加坡後,李聰慧進入光華學校、中正中學讀書。17歲畢業時進入聯源公司工作。她提到當時什麼工作都得兼任,包括公司的財政、康樂、秘書、打字,也得與外國公司寫信聯繫,或是寄外國船的出貨單等,在父親不在公司時,全由她一個人打理。當時雇用了6、7個職員,但貨船到港時則需要雇用臨時散工幫忙搬貨,數量不一,端看貨物多少,但要能臨時調得到人力才行。1960年代,李聰慧一個月領60元工資,其中20元給父親、20元給母親,非常孝順。1980年代大環境改變,政府進口貨物,以及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1961年成立)出現後的勞資關係改變,九八行遂逐漸沒落了。1997年,李增紅回饋故里,斥資新台幣一千萬元於古寧頭興建以他與夫人共同命名的「增賢書室」,添購圖書、鋼琴、運動休閒器材供里人使用,並成立「增賢書室基金會」,定期頒發獎學金,鼓勵親族後輩用功學習。
從李增紅父女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理解第一代移民的生活處境,還有戰後新加坡九八行的經營模式及其轉型,以及他們與僑鄉網絡的再連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