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雁
奠雁,是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贄禮。《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雁。《儀禮·聘禮》: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醒世恒言》:少不得問名納彩,奠雁傳書,贄入過家。李端《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清史稿》:土胥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鄭玄說: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周代至清末,六禮中除了納徵禮(下聘)外,其餘五禮均需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候鳥,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南北遷徙有定時,其信也。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陰陽定位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男女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行奠雁之禮,金門有送帶路雞之禮。奠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倒楣的雁,你結婚,干他鳥事?懷璧其罪,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又是韓國人發明的嗎?也不要葫蘆提就裝呆,呆頭鵝先殺,莊子說了「殺不鳴者」的故事。
金元之際,元好問赴試并州,路上遇到捕雁人,抓到一隻雁子殺了,脫網飛走的另一隻雁,一直在附近飛繞悲鳴而不離去,竟然神風撞地而殉。於是,元好問向捕雁的人買下這對苦命的鳥,合葬於汾水之上,累石為雁丘,並賦〈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讓人領會雁的忠貞!
早年夜讀放翁詩,古意:「夜泊武昌城,江流千丈清;寧為雁奴死,不作鶴媒生!」雁行空中作人字,遵守秩序,群居動計千百亦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鴈奴,雁群中雄壯者,夜宿沙渚時,老弱婦孺居中,鴈奴圈圈周而圍之,專司警戒,遇敵即鳴而奮勇拚死抵抗。鶴媒,捕鶴者用來誘捕野鶴的鶴,鶴媒獨步荒陂水,仰望雲間飛不起。「為群榮雁奴,作倀恥鶴媒」,雁奴可為保衛雁群光榮犧牲,鶴媒為虎作倀,搔首弄姿引誘同類被逮。好個雁奴的智仁勇!
美加野雁繁殖過盛,雁字回時,滿天黑啞啞,為患生態,造成生活諸多不便。政府在野外提供一車車獵槍、一箱箱霰彈,義工就地持槍,盡情向天空射殺。金門以前為高粱豐收,鼓勵民眾交鼠尾、殺麻雀,民間可持有氣槍。國中時我向同學借了氣槍,第一次出草在吳厝,2.0鉛彈把一隻白頭翁的腦蓋打翻。我在屋頂上練靶,向橫置瓶口射擊,聲聲入瓶,練就神準,卻沒再殺第二隻。另一同學家有把獵槍,裝火藥的霰彈,有一台小機器可以自己壓製成型,我兩人到莒光樓前草澤埋伏射雁,只轟一槍驚飛無所獲。他常到金沙水庫狩獵,打的野雁美味和鴨子一樣,年少的腥滋味。
雞場飼料多誘雀,一張網羅百餘,麻油炒麻雀,我是炒手,一炒二鼎,十幾人下酒吃不完,一盤雀心如豆豉般香圓,沒空做雀舌配香茗。有一個養雞場,颱風天跑掉上百隻雛雉,今日金門野生環頸雉到處可見,便成島上留鳥。我朋友進口錦雉、馬雞等珍貴禽類數種十來隻,怕被罰,要我宰殺下酒,於心不忍,幫他野放了。一鳩值九鴿,養鴿食鴿是戰地後來才有,斑鳩食我高粱,抓來進補,救農補身,行之久矣!我曾向捕鳥人買過貓頭鷹、鷹隼、八哥,養死了多隻,現在沒人再這樣做了。稻草人不能有效驅鳥,田間放鞭炮、飄掛大眼彩球較奏效。插滿選舉旗幟也是一絕,候選人的嘴臉還真嚇鳥,算是為民服務的剩餘價值。如果高張天羅地網,不分貴賤大小通殺,這種鳥人實在有礙國際觀瞻,有法難罰,無計可施。鳥為食亡,鳥兒!你可要自求多福。回味鳥事,還真一籮筐! 秋冬是豐收浮濫的季節,一桌子的喜帖,一桌子的喜餅,應接不暇的飲宴,教人窮於應付。僅申奠雁的祝福,有情人要幸福!長長久久,雁行雙飛春風裏,更行更遠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