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真實世界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是法國當代社會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品如《物體系》(The System of Objects)、《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對現代商品社會有獨到的觀察。布希亞認為現代的商品已不像傳統社會的手工藝品,具有藝師的個人風格,煥發出班雅明所謂藝術作品的光暈(aura),而是機械系統的大量製品,依賴龐大的消費網路來行銷,商品變成了一種訊號(signal),而如IKEA功能化的傢俱,則是居住場所空間匱乏的徵兆(symptom),作為訊號的商品講究的是品牌,品牌是消費者社會性的延伸,消費者因此不僅是消費一種商品,而是消費一種符號(sign)。
布希亞指出消費行為至少有三個層面上的意義:一是行銷體系從社會層面控制人的潛意識欲望,它用溫暖的母性、快樂家庭、關愛群眾等方式消除個人來自超我的心理禁制,使消費者感到如孩子般地被關愛;二是它從心理層面照顧了消費者自我個性的追求,消費者沈溺在個性化商品中,無視於其消費其實只是典型的商業行為;三是人們在消費中不自覺地被灌輸了伴隨商品的意識形態,變成拚命賺錢以快樂消費的強迫症,其反撥則是可能產生極度的飽膩感與麻木。
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則指出現代社會是由媒體、資訊、符號等操控的擬像時代。影像化的符號建構了新的社會秩序,例如時裝表演示範的時尚、流行雜誌中的衣飾與住家等,成了一種超真實的符號,改變了人們對真實的認知,使得人們對真實的體驗漸次消失,真實與虛擬世界之界線日趨模糊。布希亞由此提出他的內爆(inplosion)理論,他指出,西方工業社會中,不斷擴張的生產、科技發展、資本、生產力、資訊等形成一種外爆(explosion),但在後工業社會中,社會能量趨於疲盡,於是各種界線崩潰、意義消解,便是所謂內爆。後現代社會中,到處是過度飽和的符號,它們所模擬的對象沒有本尊,是一種沒有真實的擬仿物。各式各樣的資訊、娛樂、媒體、意識型態相互浸染而取消深度,於是擬像與意義之間的鎖鍊斷裂了,由擬像構成的超真實和真實之間也界線模糊了。在布希亞眼中,我們都活在一個由擬像構成的超真實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