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龜」應列為觀光活動之一
去年因緣際會參與了民間宮廟「乞龜」活動,一向「鐵齒」的我,由於一路堪稱順遂,所以就抱持「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於元宵節當日前往「還龜」,首次全程參與的有幾點感觸,特別藉此提出與讀者分享。
根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記載,「乞龜」是台澎地區寺廟在元宵節舉行的祈福活動,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的麵龜擺在廟前,由信徒擲筊乞回,乞得麵龜的人,明年元宵節要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麵龜,於是麵龜每年愈做愈大。
另乞龜時,向神明祈求時可「加心願」,視所求之事是否如願再決定回敬數量,若得到神明眷顧,可以加數倍奉還,不然可略加若干或以原數奉還。乞得之物攜回家中後,置於神案上燒香拜拜,再與家人分食或使用,取「食平安」之意。翌年未依約返還者,其姓名及積欠將會公布在廟前,澎湖人以「龜上壁」嘲之。
無論是「乞小還大」還是「乞寡還眾」,某種程度都能顯示神明「博愛」、澤被眾生及傳統中國人樂於分享的偉大情操,雖然許多講究科學的人會認為太過迷信,但這正是文化差異性的重要特色之一,並逐步獲得外國遊客的喜愛。
「乞龜」活動後來還演變成乞「金龜」,還有其他廟宇發展成「擲筊」比賽,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廟方會把廟宇當成營利事業單位操作,藉著神明的「神通廣大」來增加信眾與香油錢,那就不值得推廣了。
金門的「乞龜」 習俗大致與台澎地區相仿,但卻未納入《台灣大百科全書》規範之中,想必與地緣關係、規模不及與政府未重視規劃相關活動、大力宣傳有關,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中國大陸因文化大革命,許多民間傳統文化、特別是敬拜神祇的習俗都已斷絕,金門做為兩岸中繼樞紐、觀光重鎮,對許多大陸遊客而言就等同於「台灣」,在經濟建設比不上內地重鎮興建腳步、只能賣生態、軍事遺蹟的此時,文化觀光項目更是不可忽視。
金門屬於離島縣市政府,舉辦全國性燈會應該排不上巡迴主辦單位,每年元宵節除了體育場小型燈會應景外,根本沒有其他亮點,因而筆者建議公務部門可充分應用「乞龜」這項民間習俗,為金門觀光增添另一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