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公民力量是金門重要資產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德水。
點閱率:658
字型大小:

因水頭港聯外道路工程引起的浯江溪口環保事件,近來引起輿論關注,不僅金門在地居民串連成立「搶救浯江溪濕地行動聯盟」,訴求「守護浯江溪、搶救母親河」,台灣媒體也有大幅報導,加上網路平台的複式連結,浯江溪口環保事件儼然成為近年來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民抗爭事件。
平心而論,本案正是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典型爭議事件,其間隱隱成形的公民力量更是觀察金門公民社會後續發展的重要指標,職是,筆者對本案提出以下觀察與建議。
一、金門發展必須兼顧建設與環保:在1992年解嚴以前,受限於戰地的特殊定位,金門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也因為缺少大規模公共建設帶來的相對破壞,金門的地貌與環境大抵能維持原生景觀,相當程度來說,軍管時代一方面限制了金門人的生活,卻也同時保護了金門的地景地貌。
誠如所見,自金門解嚴以來,無論民間與官方,主流輿論均認為金門應積極進行經濟建設,歷任地方政府無不全力推動觀光產業,然而,必須再次指出,發展觀光不能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甚至可以這樣說,環保正是金門觀光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命脈,金門的發展必須兼顧建設與環保,此根本不待討論,此次浯江溪口環保抗爭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兼顧建設與環保不僅是政府施政必須堅持的原則,所有公共工程得標廠商尤有義務確保金門環境。
二、重大公共政策應落實審議民主:斥資4億的水頭港聯外道路工程,是地區典型的重大公共工程,本案的開發或有擴大小三通營運能量、紓解水頭商港周邊交通的用意,金門縣政府工務處也對碼頭聯外道路的路線規劃與施工方式做出回應,然而,似乎未能平息爭議,究其實,類似本案這樣影響層面深遠的重大工程,必須於事前進行更為細緻的審議民主,方能將爭議降至最低。
應該看到,多元社會下人民對公共政策本來就多元看法,就以金門的發展為例,顯然就有以下兩種極為不同的觀點與想像:高度開發以求經濟發展、低度發展以期確保既有生活模式,人民的價值觀取捨與生活方式的選擇,實難謂高下對錯,有權決定資源分配的主事者只能以更為謙卑的態度面對人民,以期建構多元對話平台,凝聚重大決策的社會共識。
三、公民力量是金門永續發展關鍵:長期以來,金門既乏政黨政治的運作空間,也少見結構化的公民力量,在這樣的脈絡下,公民並非影響公共政策走向的因素,說到底,金門雖有民主樣貌,但民主的實質內涵猶待深化。
或有論者質疑此次環保事件是否有政治因素涉入?惟就筆者觀察,金門的建設與環保必須超越政黨利益,本案實為公民關心土地、關心重大政策的體現,自主公民是金門重要資產,我們樂見金門公民力量的成形與茁壯,期許本案成為金門公民社會的起點。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