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的教育想法
據報載金門縣102年總預算,歲入總額編列新台幣122億元強,而「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就達新台幣25億元強《據金門縣統計月報資料》,幾佔全年度總預算的/15,雖說尚未達憲法規定的35%比例,但已足見政府對教育投資的不吝惜。
近年來本縣中小學的硬體設備,充實翻新改善不少,莫不叫台灣教育同業稱羨,我們的硬體建設真的進步了,但教育要好,軟體建設更形重要。
據民國102年1月份的《金門縣統計月報》:本縣戶籍登記人口有113755人,高中職(含)以下的教職員工共有1125人,而學生數從幼稚園到高中總計有9850人,老師與學生加起來總共有10975人,可說是金門人口結構的大宗,投資教育變成最大的花費,因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所以政府花這些錢是應該的。
教育非工廠的量化生產,其成本效益難以投資報酬率來計算,但也不能據以為藉口,說「教育是良心事業」,盡心就好。我以為該計較的還是要計較,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到學生,一些「教育議題」是可以做開放性的討論。
比如:從戰地政務時代存在至今的「小班小校」,是否還非存在不可,到底對學生的學習利多弊少或利少弊多,社會賢達之士是否可以持平看待學校消失或轉型,不一定就是一件愧對家鄉失責之事?如果空出的校舍租借私人辦學,讓家長與學生有另類選擇,是否值得鼓勵推進呢?如果「併班併校」之後,空出的校舍規劃設立音樂專班、體育專班,技藝專班,讓體育班有超大的戶外空間,有嚴格的重量訓練,有紅艷的田徑跑道,有營養的伙食;讓音樂班有寧靜的校園,有飄揚的樂音,有俊逸的男女,能以小團體合作學習,互相競賽;讓技藝班同學依群組科別學習手底功夫,不再被視為沒學習成就者,能夠跳脫現行教育制度的枷鎖,讓學生得以適性發展,讓人生的春天及早到來,是否就值得推展!
比如教師權益與學生受教權的平衡,在這人權高張的時代,權利與義務往往被有意或無意的傾斜,經常聽到教師同業在感慨當年如何如何,而現在的教育生態怎樣怎樣,據我的觀察,如今,年輕一輩的老師負責盡職,不斤斤計較自己的權益,以學生成就為依歸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好的都很謙虛客氣,不喜出頭,變成好壞糾纏在一起難以區分,因此我以為在教師分級制無法實施之前,老師們在道德與權益,應該自我秤量,而我們或可制定「典範教師巡迴教學」制度,邀聘好風評的典範老師,輪迴各校作示範教學,鼓勵他們分享春風化雨的風範,讓好老師出頭,另一方面,也可激勵老師調整心境,不會只顧自己的權益,而妨礙校務之正常運作,或是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
教育要成功,必須學校與家庭協力合作,今天我們常聞少子化,家長從疼愛子弟變成溺愛子弟,教育法規偏重保護學生,教師從不敢教學生變成放任學生,因此讓我們質疑原應敦厚樸實的金門子弟,怎會變成這樣變成那樣(當然這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淳樸可愛好教好學的),然後慨談從前年代,學生在校被老師責罰,回家還要被父母再罰一次;如今的老師,不乏有誨人不倦、孜孜不倦的,但也不諱言有明哲保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來閃掉管教之責的,嚴格說來這是老師的失職,老師會如此,確實需要檢討,但老師也需要支援,如果家長一開始就能關注學生的行為,不是等到最後利害攸關,才來告急難過,這或許是家長與老師要未雨綢繆的,畢竟培育出好子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是金門永恆的資產。
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這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要求,理論上校長應該像木匠,能把木桶的每一片木片箍起來,但一所學校,同事之間原本有情感好的,情感壞的,一個新校長到任,要把原本有隔閡的同事箍起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時間一久,就可以投緣做到,因此考評一個校長,在「做人」與「做事」之間,孰輕孰重,應該不是獨偏人際關係,基本上「績效責任」是評斷的基準,否則即使是四面佛,卻乏善可陳,那裡只是一句「人和萬事興」的解釋,校長如此,老師亦然。
教育成就非線性思考,想要怎樣就能怎樣,於今教育議題的更迭,經常叫人眼花撩亂,疲於應付,有些是要腳踏實地,有些是要權宜達變,有些是要改弦更張,只有對了時對了地對了人,或許才可從荒蔓山路,尋出曲折的羊腸小道,走向柳暗花明,教育確實是需要很多的創意與遐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