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閒談古文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824

一般人通常將文言文視同古文;古文就是文言文,這種看法是有待商榷的。應該說,並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樣的,在某種條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話文對立。由於六朝以來,追求美感,多尚駢文,過於講求詞藻、對偶、典故,以致文多匠氣。基此,唐初陳子昂等就有感而發,倡導古文。及至韓愈更是力以促之,蔚為古文運動,柳宗元和之,迨至宋歐陽脩任科舉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運動終告成功。
其實,當初韓、柳等人提倡的「古文」,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其後,此一概念擴大為凡以上述「古文」為典範的散文作品,也都稱為「古文」。所以,簡單地說,「古文」的基本概念就是「散文」。
何以散文卻冠以「古文」?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與「時文」區隔。韓、柳所面對的「時文」是六朝以來的駢文;而明、清所面對的是八股文。若依「古文即指散文」的概念,從文學史的面向來追溯其脈絡,大致可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乃至到明清等階段。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先秦及兩漢;是學習古文不可輕忽之的階段。
先秦是我國散文繁榮期,最著名的散文集就是《尚書》。它的文字古奧精簡,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散文。也因此,自漢以來,《尚書》就被歸入經部。且因尚書大都是紀言性質,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可歸為「歷史散文」。
之後的《春秋》、《左傳》、《戰國策》等,或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重大事件;或記錄各國策士、說客的言論,歸其類,應是歷史散文。
此外,面對春秋、戰國時代急遽的社會變動,百家各有所思、各有所見,或抒發理想;或闡述道理,於是又有哲理散文一脈。諸子百家之論,其思想更是影響至今。其影響如《文史通義》中所說的︰「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成為我國散文取之不盡的活水源頭。
之後的兩漢,散文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先秦哲理散文在當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具體條件之下而勃興,其所呈現的思想,也都以現實為觸發。而兩漢「政論散文」就是以此為基礎,綜合儒、道、法三家的思想,更進一步與時代脈動緊密聯繫,發揮其經世濟民的功能。
歷史散文,當以《左傳》成就最高!其文字簡練而生動;敘述曲折而有致,司馬遷的《史記》,就是承此基礎恢而宏之的。尤其是其人文精神,及壯闊的氣勢,不但是文學和史學的名山佳作,唐、宋以來的散文作家,都深受其影響而不自覺。
大抵先秦、兩漢的散文,或記載詮釋歷史;或針砭議論當代;或為解決問題而發;或為陳述理想而著,其動機、其目的本不在於文,而在於思想垂世的宏願。這或許正是唐、宋以來散文作家,孜孜以「古文」為典範而大力提倡的基本原因,允為今人效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