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醬油
打醬油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孩子很大了,可以幫著做家務,通常表示自己不再年輕。另一個是網路用語,指對公眾話題不關心,有「與我無關」的意思或「這事上頭罩著,我評論不得」之意,相當於「路過」。 衍生意,形容某人在工作崗位居於副職,而無實權,或者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多作為自嘲。以上是我在「維基百科」上查到的定義。
最近不管是國內或國外都出了幾件大事。遠的是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的爆炸案,近點的新疆自治區發生49年來最大規模暴動事件,再近點,金門的幾起BOT案也在立法院、臉書上如火如荼的掀起論戰,以上幾起事件在全球、區域及地方上都算得上是受矚目案件,但深究而言,是更多對政府職能信心的下降,對政府施政充滿危機感。
民眾對政府職能的期待上,會因為大環境、競爭力,以及不同時期的功能需求而有所改變。因此,不管是全能政府、法治政府,還是福利政府,施政方向的偏頗勢所難免,「不信任」可能是公民對理性的民主參與公共政策融合度的綜合評價,也可能是民主不成熟的展現,或「人云亦云」,或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準,卻進行著低劣的政治操作。我們一直以為,民主是需要教育及培養的。「審議式的民主」固然是項指標,卻不代表可以不經由任何的努力就全然要求政府踐履,要求公民達標。政治成熟度絕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我們不能打小樹立民主教育,建立正確的政治參與態度,便一味要求政府全然以民意為依歸,或實踐真實的人民當家作主,既不切實際,亦屬書空咄咄之舉。大陸的網路小說《官神》,便提出過這樣的例子。
「在中國南方一座城市,有一家電視臺在採訪過往的群眾時,請他談談對一件引起轟動的大事的看法,結果這位拖鞋短褲男士對此很是反感,不耐煩地說道,我就是出來打個醬油。什麼轟動的大事,關我屁事?」
現在的中國人正在追求更大的住房、更豪華的汽車,對於人權和民主的認識,還處於初級階段,你要是到中國百姓中間走一走,看一看,和他們講人權講民主,還不如送上一袋麵粉和一桶油來得實惠。在不瞭解百姓的基本需求之前就高談闊論人權,打醬油都會打到變質的醬油。
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要求作主,就不能以「打醬油」的心理來面對重大的公共事務。我們經常嗟嘆民眾對公共事務冷漠,殊不知沈默的多數本就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還因此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論」。她發現,當人們覺得自己的想法與環境不同時,會產生一種趨的行為,而逐漸保持沉默,甚至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趨向主流意見。以台灣俚語來講,就是「西瓜偎大邊」。
如何讓政策主張成為「大邊的西瓜」,便是一種民主訓練與政治成熟的歷程。與其挖心掏肺的感嘆時不我予,不若去反思我們的民主有否從扎根處一步步的做起?就如世人對中國高舉民主人權大旗時,恐怕要先問問:你家的「醬油」幾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