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不二
佛教哲學中認為並無一個自我存在,這即是所謂的無我觀,《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圓覺經》中摩維詰對彌勒菩薩說:「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換言之,過去的我已逝,未來的我未可知,現在則是說現在瞬間已成過去,是無住的,則我們執著的「自我」又何在呢?這種無我觀和現代心理學上的自我認同好像是矛盾的,其實,現代心理學講自我,也是變動不居的,在和別人的互動中自我的認同隨時在改變。本來,這世界的本質就是永遠在變動,這是中國《易經》哲學的基本概念,也和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賀拉克立特斯(Heraclitus)的認知相同,賀氏的名言是:「每件事都是變動的,無事可以永恆不變,我們不可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溪流。」換言之,同一溪流,涉足再入,已非前流。人的自我何嘗不可如是觀。
但是一般人總不能認知這一實相,因此迷失在強烈我執之中。「自我」是一種堅固的信念,是一個控制事物堅固的、不動的實體。自我把世界當成一個分離的遙遠之物,所以不斷地想把一些東西帶進自己的勢力影響範圍內。在這種狀態下,獲得與失去是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標準;死亡與生命被視為絕對地對立;生命是一個需要去獲取的寶藏,而死亡是終極的失落。其實,當我們迷失在自我維護時,我們便無法接觸人性中那更具有包容性的層面及對世界採取開闊與包容的覺知。當我們放棄我執時,世界便對我們開放了,在這種狀態下,他人或者任何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事物,不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不會被視為是對我們幸福的一種限制或阻礙,而是我們生命中的增上緣。我們可以如實如是的活著,生命中的滿足,正是來自與一切人事「如是」地在一起,而不是獲得利益,或避開不利的情況。這時「自我」的意義就擴展到超出小我,而含括了宇宙萬物,我們有一種開闊的感覺,對待別人充滿善意,也無須保護或捍衛自己。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根據當下如實的了解自他不二,而不是維護虛假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