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迎城隍過後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向鑫。
點閱率:718

金門地區最大的宗教慶典活動「迎城隍」圓滿落幕,長達一個月的時間,相關單位費盡心思、強力動員,創造不少話題,也屢屢攻佔國內外各大媒體新聞版面,讓離島金門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再次營造出「迎城隍」是觀光最大亮點的氣勢。
與城隍爺公仔合影打卡、獅王爭霸、兩岸尬輦、千人肩扛蜈蚣座、小吃王比賽、遶境網路直播服務、鋼管女郎陣頭…,哪一個活動令你印象深刻?又有哪一個值得你一再回味?活動項目的成功與否、利弊得失,大家看法也許不同,但對各方神明敬畏的心,祈求國泰民安、諸事順利喜樂的期待肯定是一樣的。
迎城隍活動開始之初,網路就有民眾以「環境浩劫」來加以形容,主要是針對燃香、鞭砲與紙錢的焚燒等傳統道教儀式可能帶來的溫室效應及環境、噪音、空氣等汙染,希望主辦單位不應大肆鼓吹致使情形愈加惡化。
事實上,縣府民政處早在幾年前就已建議各宮廟實施「一爐一香」之政策,但信眾並不捧場,「一爐三香」依然故我,甚至香還一支比一支大、一支比一支長,常使過路民眾「淚流滿面」。
環保局也早在活動開始之前邀請廟方人員宣導紙錢減量並集中焚燒以減少空氣汙染問題,今年更首度引進環保金爐倡導「能源再生,永續利用」之理念,但年長一輩總覺得紙錢愈多、心意愈足,金紙舖賣得越多、利潤越高,自然更助長此一錯誤觀念的持續漫延。
民主社會可以包容各種不同族群、多元言論,自然更包括民眾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各項敬拜儀式的存在,道教的繁文縟節有其文化特色與存在必要,但如果只是為了表誠意而製造更多的汙染,相信就已失去其原始意義,更何況還可能因此禍留子孫,值得民眾好好省思。
除了宮廟祭典之外,金門對於死者後事的處置也常為人所詬病,原本只是單純對死者表達敬輓哀悼動作,演變成鮮花盆景、罐頭高塔、車隊陣頭的「拚場面」、「比排場」,讓不少人感嘆不已。
今年三月,縣長李沃士發表就職三周年演說,表示將推動「心」生活運動,希望能移風易俗、導正錯誤觀念,立意甚好但還需民眾配合,同時相互制約才能收到宏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