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五種地圖
我常有機會與高中、大學以及文學團體分享寫作心得,近些年來,金門也是述說的重點課程,我談金門開發、明鄭時期以及國民黨時代的金門,雖不能面面俱到,但依然可以聊些高粱酒、貢糖之外的金門。我儘量說,留時間雙向交流,然後發現到觀眾反應佳,參與踴躍。於是,我擬定了十個講題互動。其中一個是︰金門島的輪廓像什麼?答案有一、獅子。二、骨頭。三、扳手。四、金元寶等四項。
答案是,以上皆是。
猜一、猜二、猜三或猜四,都對,皆大歡喜。但是,何以一個島嶼卻有四種輪廓?
四種樣貌反映金門的四款內涵。以獅子為例。這發生在兩岸肅殺的年代,毛與蔣彼此抹黑,以謊言、欺騙爭取自己的子民,對另一邊則極力侮辱、捏造。彼當時,咱金門不只是是獅,也幾乎與龍沒有兩樣。政府鼓吹軍民一家,強調愛民愛國,那是希望民可以為兵,成為前線的戰備。軍國主義的洗禮是成功的,我還記得國小的廊下,張貼文天祥、史可法、岳飛、張騫等英雄大事記,鼓舞學子見賢思齊,於是,我在小學二年級,不過八歲時,持筆,翻開帽子內襯,刻寫我的第一個人生座右銘「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小二,我已立志為國拋頭顱、灑熱血。這時的金門駐軍十萬雄師,金門島當然像頭獅子。兩岸改善,金馬撤軍以後,金門馬上從獅子變成骨頭。
當時,藝文界的前輩如葉石濤、彭瑞金、鍾鐵民等人,一方面肯定金門保護台灣的貢獻,又對金門身處大陸邊陲感到疑慮,唯恐兩岸一緊張,金門恐「陣前倒戈」。
明鄭時代與國民黨時代,前者「反清復明」,後者「反攻復國」,金門身處政治核心,卻完全失去實際價值,只淪為他人的工具,所以鄭成功離開以後,雖留下許多傳說,卻未留下人民感戴建立的廟,現存的延平郡王祠,是七○年代,因應中共文化大革命的遺留,鄭在金門子民中,失去了他的香火。國民黨政府則建設金門為反共前哨,留下大量的地雷、戰地設施,一部份成為金門的資產,也留下更多累贅。這是答案三。
答案四,眾所皆知高粱,改造金門生活,還有閩南建築、豐富生態、豐厚民情等,軟體、硬體皆具,讓金門閃閃發亮。
我以為金門的四種樣態,已經說足了它的不同運命,沒料到台電卻意圖找到第五種地圖,且還在金門開挖了好幾個洞,測試地質,看可否存放核廢料;甚且在《金門日報》刊登廣告,主張存放核廢料的「好處」。
我一直想像著,台電為金門勾勒的第五款地圖會是什麼?一種是魚,但必須把魚肥胖的腰身給熔蝕了;一種是橫著放的雷電,或者是變形蟲、雙節棍等等。或者不是地圖,而是如白內障的眼疾,突變進入腦袋,以為當下的金門,仍可如以往,以軍事愚民、牧民?
獅子、骨頭、扳手、金元寶……我不知道台電意圖描摹的第五種地圖是什麼?也許真的祇是一個洞。一個埋葬良知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