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金門的戰略未來
上個月筆者投書本專欄,以「西建橋樑,東闢隧道」,成為兩岸交通總樞紐,來彰顯金門的戰略未來,引起了一些回響,然因受限於篇幅,頗多未盡之言,願藉此再做補充。
「內捍漳廈,外制臺澎」,這是明朝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對金門戰略地位的經典評述,這句話若以《孫子兵法》的角度觀之,屬九地中的「衢地」,乃「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之地,所以明末鄭成功以金門為根據地,展開其復臺之戰,不能不說是此一戰略構想的具體實現,至於近代的古寧頭戰役會在金門開打,雖是歷史的偶然,但此一偶然又何嘗不是因緣於上述應然的地略因素之中。
戰時的衢地,到了平時必然轉化為通交之地,明清以來,唐山過台灣的閩粵移民,大多先到金門後,再轉赴臺灣各地,便是明證,也可見小三通之路徑並非始於今日,不過戰略地位是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尤其面對大三通的崛起,小三通已不足以彰顯金門的戰略價值了,此時興建陸運交通系統,自然成為金門鞏固戰略地位不得不然的戰略選擇。
「西建橋樑,東闢隧道」無疑是金門鞏固兩岸衢地地位的最佳策略。因為陸運不論在運輸能量、機動性上,均遠大於海、空運,且全年無休、受天候影響低,加上隧道若興建完成,本身就是觀光的一大標的,其人潮所帶來的錢潮,會讓金門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之門」。筆者料想,為承擔此一輸運的重責大任,並做好出入境的安全把關,將會有一座「三鐵共構」,外加高速公路的超級轉運站,出現在金門島上,而其繁忙之景象,約可從大陸春運中,窺知一二。
不過戰略地位之形成,雖然大部分是地理區位使然,但有時候也是「黃袍加身」的結果,以臺海隧道之始建地為例,競逐者並非只有金門而已,平潭已摩拳擦掌多時了,從大陸的角度來看,興建臺海隧道可拉近兩岸的距離,從而促使臺灣海峽內海化,戰略意涵深遠,所以興建意願極高,問題在於興建的時機點。
對金門而言,最佳的興建時機就是在兩岸將統一而未統一之時,未統一才有足夠的誘因促使大陸投資興建臺海隧道,將統一則表示兩岸敵意降低,社會氣氛成熟。再從大區域發展格局來看,「臺海隧道始建於金門」,所牽涉者也不僅是金門的發展問題,更是廈門與福州城市競爭的決勝處,閩南與閩北地區發展的關鍵點,金門要多方引進外援,畢竟廈泉漳「閩南金三角」能不能持續過去的高度成長,臺海隧道是否始建於金門,絕對是重要影響因素,廈泉漳不能也不應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