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揮別戰地宿命迎向公民社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德水。
點閱率:642
字型大小:

六十多年來,兩岸關係幾經轉折,從1949年古寧頭戰役開始,歷經1950年代台海衝突、1979年北京宣布改革開放、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1999年「兩國論」風波、到2001年金廈小三通、再到兩岸準備商談互設辦事處的今天,兩岸關係可謂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日,中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定要解放包括西藏、內蒙、海南、台灣在內的中國領土。」詎料,一路勢如破竹、意將剩勇追窮寇的解放軍,竟然在金門古寧頭全軍覆沒。
自此,金廈海域畫出一道深刻的紅藍分界線,「戰地」與「前線」也成為金門的代名詞,原本雞犬相聞的金廈子民,一夕之間成為互不往來的寇讎,金廈居民都為兩岸爭戰付出慘痛代價。一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北京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30年的兩岸武裝對峙局面方告解除,此後,又是另一個30年,但兩岸與金廈的歷史進程卻已是另一番光景了。
相較於眾多以台北或北京觀點對兩岸關係的討論,金門人該以什麼角度詮釋兩岸從軍事衝突到對話和解的歷史?為了傳達金門人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筆者整理1996年至今發表的兩岸關係與金門問題評論集結成書,並以《金門觀察筆記》為名發表,內容除扣緊金門定位問題,批判台北對金政策,更關注金門重大公共政策與民主品質。
或云,兩岸一甲子的發展軌跡,小島金門不就只是一枚棋子?那能有什麼異於北京與台北的視野?
金門人的兩岸觀又能給兩岸的未來帶來什麼想像?有別於深陷「一中」與「兩國」泥淖的兩岸當局,站在金門的角度觀察兩岸歷史變遷,我們所感受到的悲情的台灣歷史與苦難的中國歷史其實並沒有兩樣,百多年來兩岸人民都走過一頁不堪回首的帝國主義侵擾與屈辱的被殖民烙印。金門人在兩岸關係中的自我定位,絕非過度簡化的統獨二分法所能解釋的,對金門人而言,中國與台灣不是互斥的概念,我們既認同金廈兩門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感,也珍惜台金兩地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我們固然以為必須加強金廈經濟交流,但更堅信唯有深化民主才是金門永續發展的基礎。
於是,我們要問:在「一中」與「兩國」之間,兩岸當局可不可能提出更有創意的想像與藍圖?兩岸人民可不可能走出統獨對抗以外的第三條路?台海的未來能否借鏡夾處兩岸的金門經驗?
不過,此刻對金門本身來說,更為巖峻的挑戰卻是發展經濟與深化民主。
金門人必須思考:在褪去一身戎裝之後,如何加快腳步,彌補遠遠落後於彼岸的經濟建設?在全力發展的同時又要如何兼顧環保?甚至進一步善用原鄉優勢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產業?
當然,金門人也必須檢討:在告別軍管歲月後,如何深化金門民主品質?洗刷賄選之島的汙名?特別在現階段乏政黨政治運作空間的島鄉,又要如何啟發人民自覺?強化公民力量?
回首1600年的金門歷史,浯洲先賢留給我們深厚的人文底蘊,明鄭舊事平添幾許歷史惆悵,幾代「落番」的先民使金門終成著名僑鄉,無情烽火歲月凸顯和平的得來不易,至於我們這世代的金門人,在煙硝日遠、有幸見證兩岸和平與發展的今天,或許都該自問:我們能為金門的進步做些什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