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坑故事-《閩南陳坑人的社會與文化》讀後感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朝福。
點閱率:1,100
字型大小:

廈門大學人類與民族學系師生一行十餘人,於二○一一年六月來金門陳坑(成功村)進行五十四天的田野調查,這項活動由余光弘、楊晉濤兩位教授率博士生五人,碩士生十二人,針對陳坑的傳統農漁業經濟活動、戰地時期的生活與軍民關係、宗族結構發展、人口與家庭、聚落宗教與婚俗活動等題材,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實地訪問。今年六月報告完成,由廈大出版社印製成《閩南陳坑人的社會與文化》一書。
感謝王秋桂教授贈書,讓我能較深入地瞭解家鄉事。生長於陳坑,十八歲離家,對於生長環境原自認為很熟悉,但實際上一直習焉而不察,許多事諸如牽網(牽罟)作業、宗族脈絡、祭祀禮俗等多是一知半解。余、楊兩位教授及廈大研究生,從社會學研究角度切入,參照相關資料典籍,實地走訪鄉親父老,有系統地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文獻記錄,這成果足以快慰我先人,亦有助陳坑鄉親及後裔對我宗祧源流及家鄉文化,能更全面而深入的瞭解。這項研究計畫,要感謝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江柏煒教授,是他的安排,讓廈大師生得以順利完成訪查。數年前,江教授推動陳景蘭洋樓更新計畫,讓這棟洋樓從廢墟中浴火重生。就維護文化資產而言,江教授真是惠我陳坑良多。
做為社會學研究或文化探訪的標的,陳坑是一個甚佳的題材。陳坑曾是金門主要的傳統漁村之一,如今年過花甲的人都有參與牽網的經驗。據說在清末民初,全盛時期,村中曾有十八家網組,至一九五、六○年代還保有六家。這種幾乎全村老少動員的大規模漁撈方式,在外地並不多見。如今,牽網漁業逐漸沒落,在老成逐漸凋謝情況下,透過田野調查,及時採訪與記錄這種獨特的地方知識及生活文化,甚具意義。
陳景蘭洋樓的風華與滄桑,具體見證了僑鄉文化與反映大時代變遷的故事。這棟建成於一九二一年的金門最大洋樓,曾遭日軍侵佔設為官署,大陸變色後,國軍在此紮營,改為聯勤五三醫院院址,九三炮戰後金門中學遷入,八二三炮戰爆發,金中遷台,嗣後金防部將洋樓規劃為官兵休假中心。
余、楊兩位教授與廈大研究生在停留金門近兩月的田野調查期間,大多借住村公所,每日與我鄉親父老閒聊,語言或有些隔閡,但互動甚佳,也發展出良好友誼。這不禁使我想起民國五○年代,「陸光國劇隊」幾度從台灣來金門勞軍演出,暫住於官兵休假中心宿舍。雖然素昧平生,語言溝通有些困難,但村人對這些多屬外省籍的隊(演)員相當友善,從點頭招呼到後來無所不談,國劇名武生朱陸豪的父親朱亞軒先生,就是因感念我家常為他們遞送茶水,而與先父義結金蘭,並維持多年情誼。陳坑人熱情好客,五湖四海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四、五○年代,陳坑有為數不少的女子嫁給設於陳景蘭洋樓的五三醫院或附近軍營的軍(士)官(本書指約有數十名,數目較多,應是十多名)。在那樣民風保守,兵荒馬亂的年代,她們無畏外界壓力,不懼未來生活艱苦,願與來自遙遠異鄉的外省籍軍人結為連理,共組家庭,相信每一對夫妻的背後,都有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