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舊金門新村
金門新村在台灣,據我所知,至少有三處。
最有名的當屬近年建好,位於捷運南勢角站附近,原浯江新村所在,不久前向新北市工務處取得使用執照的金門新村,這金門新村,似又改名金門新城。另一個金門新村在桃園縣(原屬平鎮,後改隸埔心),是軍人眷村,但我現在要說的是人們不熟知的金門新村。
此金門新村位於現今新北市中和區的民有街,倘若您自板橋搭車到環球購物中心,再多坐一站,在板橋監理站下車,往回走,街口就在二十米內。
金門新村,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陸續建好,除了街口兩邊有幾棟樓房,其餘皆是平房,這些連棟式平房隔著馬路相向,大門一邊朝南,一邊朝北,這些房子在六十七年左右,由百年建設公司與住戶商議後,已拆除改建為四樓公寓,建好至今又三十幾年了。
住過金門新村的金門人很多,我無法一一歷數,較知悉的是一些大家族或與我年相彷的同學。年歲漸長以來,心想:物體消逝有時,但事蹟長存我心,不妨藉夜話披露,分享讀者。
我家在單數門牌這邊,殆在第三戶,第一戶是樓房,戶長是薛榮錫,他是台大社會系教授、福建省政府前任主席薛承泰的祖父,薛家開雜貨店,位於今日中山路及民有街之三角店面,原有騎樓,店亦深寬,後因中山路及民有街路面拓寬,被削薄到店已不成店了。承泰的哥哥承輝是我積穗國小同學,承輝的父親(薛國華,我稱他國叔)每天騎自行車載子上學,有一次,他在回途遇到晚起遲行的我,好意調轉車頭載了我一程。我大學畢業返金教書,有一年暑假,在登陸艇巧遇國叔,共話往事,對他教養子女成功表示欽敬,彼此談得很愉快,不意再過幾年,他還沒享清福,竟患癌走了。
第二戶也是樓房,屋主薛永作,做農兼賣菜。他在金門新村後緣空地種地瓜等作物,薛永作的長子承鎮也是我積穗國小同學。據長輩言:民國四十八年,我家自台北市晉江街遷此不久,颱風來襲,瓦屋不敵狂風暴雨,夜雨傾盆,屋外大雨、屋內小雨,天花板全垮,淹水半米高。半夜幸有隔鄰薛家開門接納,我們全家坐在薛家樓房階梯,半睡半醒聽著無情風雨摧殘隔巷我家新瓦屋。
當年,家父一人留守戰地工作,祖母與母親及我們兄弟姊妹共八人擠在這間小屋相依為命。遇到寒暑假,在各校借讀的親友,無處食宿,偶來寒舍借住,敘敘鄉情,共食地瓜湯,夜打地舖睡客廳。
第四戶,據說李智中(曾任金寧鄉長及育幼院長)家人入住過。第五戶,許永鎮(日後曾任金城鎮長及金門縣議會副議長)家人曾來小住,李、許兩家住沒多久,又遷回金門。第五戶隔壁是一大片空地,地基已整好,但遲遲未建。再過去有四戶,前三戶皆非金門人,依序是阿水家、何雲梯村長(積穗村)家、張家。再來是大嶝人洪安鎮(曾任縣府建設科科長)家,洪家長子家瑤,亦是我國小同學。洪家旁邊是水利局的灌溉用河渠。金門新村的雙數門牌房屋,我記得由中山路進金門新村,在中山路上有顏天淵樓房、陳四德、庚金兄弟樓房,陳四德是金門新村的提倡者兼承辦人,原說有百餘戶要參加,但日後有不少人因怕淹水打退堂鼓。街口雙數門牌平房,有幾戶是台籍人士。與我們家隔路相對是大陸人士陶家洗衣店,再來是許亞第家,許亞第兄和顏家斌威、恩威兄(曾任報社社長)與家大兄先振是國小同班,他們六年級,我小一。再隔了幾戶我不熟知的住家,接著是顏西林住家,顏家在此有兩戶。顏家達仁兄(宏玻陶瓷董事長;也曾任副縣長)比我家大姊彩霞年齡稍長,我較有印象的是其表弟薛祖耀,祖耀也是我積穗同學。再過去是福州籍及台籍人士住家,台籍住家有個兒子小名也叫「阿正」。接著是一戶我記不清楚的人家,然後是薛榮華家,薛榮華兄大我十歲以上,我曾見他在附近河渠中潛泳甚久,令我驚佩,日後他娶我宗姐瑞治為妻。他家隔壁是薛崇武(薛氏旅台宗親會首任理事長)住家,薛家有兩戶相連,薛家子女眾多,薛少樓兄和其弟肖軒與家二姊彩慧是積穗同班,少樓有位弟弟肖亭,外號黑人,也是我國小同學。我很懷念也很慶幸,曾與這些同鄉共住金門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