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1949年以前的大二膽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323
字型大小:

大膽、二膽島原名大擔、小擔,位居廈門港東、烈嶼西南,原為廈門屬島,1949年後國軍進駐,成為金門縣境最西之島群。
大膽島地理略呈西北與東南走向,南北高,中間低平,呈槽狀地貌。北部丘陵以北山為高,海拔45公尺,南部山地有高98公尺的南山及高34公尺的小虎山。南北丘陵間為低平的中央沙洲。全島形如鵝游水,長頸昂首,北山如頭,小虎山、南山如鵝身,中央狹長低平的沙洲乃鵝頸部,總面積為0.6141平方公里。若再加入二膽、三膽、四膽等,總面積不到1.5平方公里,島上並無居民。面積雖小,軍事地位卻極為重要。
輿圖上微渺如塵礫的大膽、小膽,歷史上為廈門灣航海與海防要塞之位置。大膽、小膽相峽處為「大膽門」,而「小膽門」則位於島嶼南面,二島連同毗鄰的浯嶼和青嶼,是往來廈門東南海域的必經通道,所謂「大小嶝防於內,大膽、小膽捍於外」。既為廈門海上之要衝,防禦工事則勢必完善;明天啟四年(1624年)刊印的《籌海圖編》即顯示,大小膽在當時已設有墩、砲台,以及媽祖廟等建築。明末清初,鄭成功以廈門、金門和南澳島嶼為基地長達14年(1646-1660年),其間亦曾在大膽、小膽島上掘井、築城、練兵。
換言之,1949年以前,大膽、小膽的航海門戶角色,十分鮮明。1842年廈門開港後,地位更加重要。北碇、東碇、大膽、青嶼即興建燈塔以為指引。其中,大膽燈塔位於大膽島南端山頂,被稱為天燈山(或點燈山);清同治二年(1862年)由和尚負責點火與管理,光緒十四年(1888年)修建,1895年移交海關管理。《廈門志》載明,廈門的海上出入,「舟來者,遠以南北太武山為準,近以天燈山為準」,清楚地點出了大膽的重要性。
清康熙年前,閩、浙、粵一帶海盜猖獗,四方焚燒掠奪,沿海人民不堪其擾。廈門沿海的島群設有瞭望、水汛、砲台汛與石寨;大小膽汛地除了哨船巡防外,亦按月輪派外委、戰船與數十名兵力,進行防守巡緝與稽查船隻工作。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時值乾旱飢荒,劉隆昌將軍奉命剿寇,並於大小膽海域大獲全勝,劉將軍對大膽島情有獨鍾,年老辭官歸隱大膽,卒時便葬於大膽島大孤山上,乾隆皇帝因其功於國家,特誥封為「明威將軍」。海盜集團也往來於閩南海域,也曾占據大膽島,如蔡牽在清嘉慶七年(1802年)率寇登島,襲擊大小膽的清軍防地,奪走大砲,毀壞砲台,以此窺視廈門。由此可見,大二膽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風景秀麗的大二膽吸引廈門人渡船登島,進香祈福。騷人墨客、文人雅士常相約上島飲酒賦詩、低吟長嘯。帶兵儒將登島時,亦多意氣風發,揮毫留字,一抒心中之快。昔日媽祖廟後方以花崗巨石構成,怪石嶙峋、層疊豐富,適合題刻,留下許多文人武將的題字石刻;像是寺後古渡口上刻有的「第一津」,以及清乾隆年間的水師協副將施必功,題有「鳳崗」石雋。
未來撤軍後的大二膽,除了軍事設施之外,實有不少歷史文化、自然景觀資源值得整合,必能對金門整體觀光發展有所助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