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偶思
天下雜誌525期報導英國首相卡麥隆上任後,認為英國有三大領域要改革:債務沉重、發展失衡的經濟路;過於浮濫的社會福利制度;落後的教育制度。卡麥隆首相認為想重振英國競爭力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把教育搞好,因此,改變孩子們學習的內容,比如數學課要加強算數與代數,科學課要加強細節與講解,英文課要加強拼字,電腦課要加強程式撰寫;比如要改變考試的方式,要把及格的標準大幅提高,讓學生不是很容易可以拿到那紙證書,讓知識重新獲得外界的尊重。
卡麥隆又說:當技能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當雇主可以在全世界招募人才時,如果不讓年輕人學會必要的能力,就是辜負了他們。這些主張,其實是發人深省的。
在教育崗位上,我也一直朝著推動全人教育,讓學生學習多才多藝,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注重藝能教育,讓學生學習才藝與鍛鍊體魄,給予表現的舞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審美觀;厚植品德教育,讓學生學習進退應對之道,啟發學生善念,引導善行善事;強化語文教育,讓學生勇於自我表達,書寫與口語都能明確表達與應用。
這幾年,我更體悟到帶著走的能力,就是一種生活知識的學習,因此鄉土教學、戶外教學我一直認為是重要的一環,我在參觀德國倫格中學的教學活動時, Uwe Seidler校長在介紹他校的戶外教學,說七年級是先從生活周遭環境認識起,到第十至十一年級時,就進行國外教學參觀,比如出國到波羅的海的一些國家進行運動課程、生物課程與歷史課程的學習,或者與法國、美國等國家交換學生,進行國際化的學習,這種國際化的教學,與我國教育部在2011年所公佈的「國際教育白皮書」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我們了解培育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是要從深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國際化四軌並進,他們透過短期的跨國文化實地體驗,藉不同議題,互相交換觀點,深入體驗不同區域的文化,這是國際化教學應該有的作法,顯然在跨國人才流動的趨勢下,是值得借鏡的。
在教育工作上,已歷30餘寒暑,我特別關心那些「讀不會」的學生,總想讓那些不愛唸書的學生有表現的舞台,總希望他們不要放棄每一次可以成功的機會,我總是認為教育是最可以表現創意的行業,我相信給孩子舞台,給他們成功的機會,將來他們有成就,我們跟著沾光,我一直認為孩子學習的成果是會秤出我們的能耐,孩子未來的成就會兌換我們的喜悅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