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那些書

發布日期:
作者: 宋蕭波。
點閱率:723

上個世紀的50年代,在千千萬萬來台的軍民潮水中,父親像根微小的浮木。在軍中當個士官,父親常說:「家徒四壁,無親無故;唯有讀書。」
沒有文憑。幸有國家的考試制度,普考檢定及格,有了類同高中的學歷;高考及格,就像是取到了大學畢業的資格。對父親因屢次通過考試,而能逐步昇官的印象不深;但對父親到處借書的窘境,卻印象深刻!
那個年代,大學生稀少,專科生也不多。而高考,在在需要大學用書;聽聞了眷村裡哪兒有了大專生,就像找到了寶,腆著臉,去借書了。借書的過程,大致順利,父親也知道得來不易,總是埋頭苦讀;卻不能眉批、不能畫重點,也不能折角、彎頁;在時限內速速讀完送回。那時的我,根本不知家境貧困,沒有餘錢買書;只覺得原本就嚴肅寡言的父親變得更木訥了,總是默默的坐在書桌前,苦讀。
多年後,經濟有了改善。父親小小的書房裡,已訂製了層層書架,擺滿了書籍;書架的中央有一塊小小的像是告示牌的白板,上面是父親寫的毛筆字:恕不外借!恕不外借!我不敢問父親,為什麼不外借呢?我總猜想:或許是珍惜,知道每本書都像顆顆米粒般的得來不易?可是卻有懷疑,當初不是也曾接受過別人出借的好處嗎?可是,我只是默默的觀望著!
我這一代比父親幸運多了,經濟獨立,生活無慮,卻沒有發憤苦讀的心志。父親不僅一次的說:「都是閒書!」透露著些許的不滿。而我仍我行我素,並學著附庸風雅,仿著名人們銘刻著一記圖章,某某某藏書,蓋在序與跋的頁面,自己望著,就有了一種好像有學問了的虛榮。
等到自己年過半百,才驚覺人生如戰場,自己永遠是輸方,丟盔棄甲的一路迤邐而退,身邊何曾留下一本心愛的藏書;更重要的是覺得:書是流通的,知識與智慧是流傳的,堆陳的書,除了是虛榮外更是一種浪費。那時,只要有人開口借書,都是好之外,還附帶的說:「不用還,只要把書再借出去。」
那時,父親已從職場退休,也有了驚人轉變,他珍愛書櫃上的牌子,不見了。書籍,也漸漸的減少,終至空了。我悄悄的問母親,爸爸的書呢?「捐了,捐給了附近的學校。」媽媽說。「是呀!」我淡淡的應著,卻覺得空掉的書櫃裡,從未如此富滿過。
可是,我的書呢?積蕩著滿滿的灰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