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媒體之亂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573

又是歲末年終,久違的寒風刮得臉皮隱隱作痛。念想一年來的紛擾,試著用簡單的言語來段總結。
長期以來,國內媒體之於多數人的心裡,恐怕都又愛又恨吧!然對我而言,如真有四大寇、十大仇,把它列在首位,都不以為過。
台灣的媒體形式十分多元;報紙、廣播、電視、網路,人們無時無刻的受其影響與糾纏。一起洪仲丘案,挑破了軍中的黑幕,舖天蓋地的抨擊隨之而來,我們樂見軍中司法、人權往正確的路走,卻對媒體捕風捉影、看到黑影就開槍的「辦案式」言論感到不齒。在民主社會裡,民眾固然有知的權利,但其基礎應該建立在正確資訊與客觀評論上。政治立場鮮明、選邊站的媒體就勿庸多言了,至少我們明確的理解其追求的利益與目的為何,然縱是黑的說成白的,甚或製造假新聞,嘩眾取寵,卻少見公權力進行有效的管制或約束,或者說,縱是制約了,曝光度也是不對等的,傷害已然造成,誰來弭平損失,又有誰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於是乎,它們便挾著無冕王的桂冠肆無忌憚的對群眾的耳膜、心靈進行無情的摧殘。身為一個文明人或許更該清楚的明瞭,在光鮮收視數字與亮麗的廣告收益下,閱聽者已然承受了太多的磨難。
再者,現行的媒體都有「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極端本質。因為立場的極致化,似乎很難看到對特定人、事、物的中肯意見,因而也難看到和解共存的機會與可能。某名人因某事犯了眾怒,媒體便會刨根究底的挖出他的婚外情、逃漏稅、家族超貸黑幕,甚且是以祖厝前的綠樹一夜枯死來驗證其人格的低劣、行止的不堪、心靈的齷齪。然其人果真如是的一無是處,那媒體早幹什麼去了?甚且在其顯擺時,多數媒體也樂得為其添柴加薪、歌功頌德,所謂的「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的新聞準繩,不全丟到了臭水溝?以自我的立場及需求來設定標準及解套,自己能否做到猶未可知,卻一味的以此標準要求他人;是人都很容易犯下「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毛病,而政客與媒體們卻樂得營造猶如布袋戲中藏鏡人「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情境。極端的對立所造成的極致紛擾,已然是和諧社會最大的病灶。
已故武打巨星李小龍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忠實地發展他的潛能和完成自我」,這不單是其「做人的道理」,也是其武學的基礎。媒體可以選擇專業的報導,例如:王建民在這場比賽投了比較多的滑球,造成長打及高飛接殺;那是潛能的自我實現。最不濟也要有忠實報導的水平,例如:大聯盟單季19勝,王建民亞洲第一人;把過程及結果正確的描述出來足矣。
我們能接受樹大有枯枝,因為任何行業都難免良莠不齊,但如是當下媒體唯利是導、劣幣逐良幣的情境,或許,「亂」字恰可比擬當下無奈的心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