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行人的船﹐愛人船走!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怡種。
點閱率:1,125

金門是海中小島,昔日童山濯濯,到處黃沙滾滾,居民謀生不易,所謂的「豆油碟,袂貯豬頭」,意思是說,金門地方太小,留不住人才,即便有天大的本領,守在島上也沒有大富大貴的機會,因此,成年男丁相偕挽著包袱,搭船「落番」到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南洋群島謀發展。
時至今日,島上許多青年男女,讀完高中職、或大學後紛紛離開家鄉,到台灣就業,僅有少部份人能再回金門服務,其餘的,十之八九在外落地生根,這是離島居民無可逃避的宿命,而我們家,自是不能例外。
我的母親,出生在對日抗戰前的金門海邊農村,童年在日軍八年高壓統治下,未能上過一天學堂。嫁作人婦之後,終年忙於耕稼漁蚵,撫育七名嗷嗷待哺的子女,迄今大字仍認不得幾個,但常叮嚀兒孫們的一些嘮叨話,卻饒富哲理,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向光明的道路邁進。
這些年來,家人已逾半在外安家落戶,而每當有人要出遠門,特別是要去工作就業,無論是要進入公家機關或私人公司,母親總會叮嚀:「行人的船,愛人船走!」
什麼是「行人的船,愛人船走」呢?簡單說: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金門地方諺語。惟時下的年輕人,沒有見過帆船或搖櫓,恐怕不知道其中的意涵,所以,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話說從前,金門天然資源貧乏,日常用品與建築材料,悉由一水之隔的大陸供應,因此,放眼金廈海域,每天舟楫往來頻繁,有三支桅靠風力航行的大帆船、也有以人力搖櫓的小竹筏。大帆船載運磚瓦、石條或杉木來金門,回頭載運蚵殼回大陸;而小竹筏則是私人小買賣,有賣針線、茶油女紅的;有賣紅柿、荔枝等生鮮水果;有相命、看風水的地理師;有耍猴賣藝的魔術表演;有打拳賣膏藥的「走街仔仙」;有收雞鴨鵝毛的小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無論是大船或竹筏,共同的特色是木頭製,靠風力或人力航行於大海。
古語有云:「行船走馬三分險!」船隻航行於大海,要面對風和浪,時時存在危險,特別是以前的船隻,沒有汽電馬達動力,完全靠人力或風力,船要走得快,必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划槳撥水,或分工合作拉繩揚帆,才能平安、快速破浪前進。
更具體而言,同在一條船上的人,大家能同舟共濟、分工合作,就能平安、快速入港;反之,假如船上有人不努力或搞破壞,則船不但走不快,甚而有沉沒的危險,如果船沈了,不僅工作丟了,生命也可能不保。同樣的道理,一個單位或公司,就像一條船,在船上的人,都要有同舟一命、生死與共,讓船走得平安、走得快的共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