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掌握機遇﹐順勢而為─推動「金廈自由經貿區」﹐奠定金門發展榮景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朝福。
點閱率:618

台經院日前舉辦「金廈自由經貿區推動與合作」座談會,邀請行政院相關部會、金門縣府官員以及兩岸相關學者參加,針對金門與廈門之間的經貿合作進行探討,並為未來兩岸經貿合作發展提出建言。在當前兩岸經貿合作尚在摸索前進之際,這場座談會應可為馬政府帶來一些啟示,也可為金門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建立後,國際經貿邁向既競爭又合作的大潮有如長江大河,奔流向前,永不回頭。為了經濟發展,全球各國均無法置身度外;同時,為追求更大的利益,各國無不透過簽訂多邊或雙邊經貿協議,以創造更大的利基。台灣在加入全球或區域的經濟整合進程中,因為多了中共因素的牽絆,顛躓跌宕,進程緩慢。二○一○年六月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的一大突破,然而,其中相關的配套措施,諸如兩岸服貿協議,因為在野黨不斷抵制,目前陷入僵局,顯示台灣在新世紀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不僅有來自於外部因素的制約,也因內部無法形成共識而舉步維艱。不久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我國將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不排除與「上海自由貿易區」進行對接與產業合作,可以預料,目前國內因藍綠惡鬥,凡牽涉到與對岸合作的議題,動輒無限上綱,被貼「賣台」標籤,未來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欲與對岸對接或合作,談何容易!
自古以來,金門的發展幾乎全依憑大陸,一九四九年神州易色後,轉而仰賴台灣。對應於大陸或台灣,金門位處邊陲,然就兩岸互動的地理條件觀之,金門實位居樞紐。如今兩岸不斷開放,小三通的旅客商賈絡繹於途,但多過門不入,主要原因是金門在兩岸互動上只提供了「點、線」的橋樑角色,而未能在經貿合作層面發揮地利之優勢。如今,當馬政府與大陸打交道,在野黨虎視眈眈,難大開大闔之際,金門正可趁天時,藉地利,行當局所不能行之便。換言之,在中共對台拋出經貿合作方案時,金門可做為台灣分身,以特區對特區方式先試先行,藉由「金廈自由經貿區」的設立,尋求突破,探索經驗,累積互信,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像當年(1990)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劃時代的接觸,簽署「金門協議」,為後來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的設立創造條件一樣。
經濟自由化已是世界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大陸從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吹起改革開放號角開始,到近期成立「上海自由貿易區」,顯示中共逐步改革與開放的戰略佈局。目前我政府也在積極籌設「自由經濟示範區」,然因國內對開放陸資或兩岸相關的合作方案仍存疑慮,因而「金廈自由經貿區」的設立,無疑是台灣與對岸能否推動進一步的經貿合作,以形成共同市場的試金石。
金門縣府已擘劃出未來20年具前瞻性及引領性的發展方案,如何逐步落實未來的目標願景,「金廈自由經貿區」將是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只要能掌握機遇,順勢而為,金門未來的發展榮景可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