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常與苦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439
字型大小:

無我、無常、苦空是佛教中的三法印,也是佛陀對世界實相的基本教導,我們發現,二千多年前佛陀的覺知和現代心理學有驚人的相似。例如,當我們一旦從自我形象的制約中解脫,便不易再受到現實生活的侷限,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也比較不會採取嚴厲的批判態度,我們會較關愛別人,較少只注意自己,對生命不斷流轉變動的本質,也能油然欣賞感謝。
此外,一種更穩定的滿足感會自然產生,這種滿足也不會隨著情緒或周遭而波動。真正的滿足不否定喜悅與快樂,或生氣與傷心之類的心理狀態,但也不會停留在其中。因為,我們怎麼可能只依賴一種心理狀態而獲得滿足?一切的狀態本質上一定都會死亡,喜悅和幸福也同樣不會永遠持續。無論哪一種東西,最後都會令人失望、痛苦,因為它們都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我們曾經愛過的人,最後都老去、死亡;曾經讓我們感覺歡樂的,如今空虛、枯竭。
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觀,而當這種世界觀被現實粉碎時,就懷疑為什麼自己的生活這麼悲慘。其實,悲慘是來自於否定實際狀況,想要世界依我們心中的形象而存在。但真相卻是世界的一切都在變化,變成與原來不同的樣貌。歡樂走遠後,痛苦便來臨。我們可能會嘗試運用各種改善自我的方法,讓自己可以舒適地與我們的痛苦共存。不過,我們會發現痛苦仍然存在,因為所有的方法都因一個慾望而起──想要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我」。這樣的策略證明不會成功,因為所有的生活內容,最後都會變成自己不再想要的,因之我們的想要改變欲望也就變得無窮無盡,而任何的欲望最後證明都是虛空與無法讓人滿足的。我們對痛苦的了解程度,仍停留在從外在尋求解釋。我們伸手指責別人,就不必為自己的困境承擔責任,來推卸痛苦發生的責任。或者我們回頭指責自己,但指責自己並沒有意義,我們並不是命運的主宰,我們也無能為力控制生活中的許多部分。我們不能將這不穩定世界的混亂與變化的責任,扛到自己身上。不管怎麼做,我們對生活內容的影響力還是很有限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實的認知世界實相並且接受它,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佛經上早就說過:萬法唯心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