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的基因
談中國人的基因,總有那麼一點心虛。
趁著「Boxing Day」(節禮日,加拿大每年12月26日商家做清倉促銷),我買了一台液晶電視,取貨前店家要我簽署「經檢查銀幕未見刮痕」表。這真是新鮮事兒頭一遭,是否因溫城華人越來越多,針對「無條件退貨」之弊端,商家研擬出的自我保護策略呢?
而向來不驗票的捷運車站,也開始設出入匣機防止乘客逃票,對此我們當然不必對號入座,因為白人也會逃票。不過當我在圖書館看到公告─請不要隨意撕走書本內頁,或是在超市玉米堆中發現豎個牌子─玉米外葉不可剝掉,我真想找地洞鑽,因為,全用中文寫的,也就是說,寫給中國人看的。
華人在溫哥華謀職,總不忘強調:「我在白人公司上班喔!」購屋置產會補上一句:「我那區都是白人。」這當中存在的民族矛盾性,頗令人玩味。少小離家的兒子忍不住質疑,難道中國人的基因真的比較差嗎?不過他仍在公司配發的手機中,獨排眾議,摒I Phone而選擇HTC。
這是民族自信心的問題。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憑藉其經武優勢,始終居世界領導地位,而近代中國在歷史的曲折中資源耗盡,但求苟活與脫貧,柏陽筆下的醜陋中國人,寫得刻薄卻入木三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富了,但窮人的底子還在,在炫富中一不小心便漏了小肚小腸的餡兒。其實三、四十年前的台灣,也走過同樣的路。
我並非民族主義擁護者,相反的,我對自由的嚮往,遠遠超越歷史的邏輯;而這分自由,是否應追本溯源至中華文化的根本,才有可能真正獲得舒解?
漢學家辛意雲給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答案,他說:「生」、「生生」與「和合性」是中華民族的最高信仰,中國人生命的準則在於是否「有利於生」、「有利於天地自然、人群的大生」,文化因此得以綿延不絕、歷久彌新。詩經「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性善說;而老子講「上善若水」,更是矛盾中的大整合,進退間自有出口,是中華文化最精采之處。
老師看出我們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焦慮,提醒我們歷史的縱深要拉長來看,只要能喚醒人們潛藏於內心的文化精神─生生的力量;那對生命的關懷,對和平、幸福人生的嚮往與追求,民眾自然會展現生活智能與生活道德力。
而什麼又是金門「生生的力量」呢?辛老師說:一陽頂天!
陰轉陽,一陽生,金門扮演一陽生的角色,一陽頂住,台灣陽氣才得以伸展,然後再化而成為大陸現在的改變,開創了時代的生機。辛老師四度抵金演講,不只一回提到本地的「地氣」─當年捍衛中華民國的那股浩然正氣,令他不覺從逍遙遊的莊子一下變成「為天地立心」的儒家。
在這樣的基礎上,金門人是否能夠努力開展自我意識,凝鍊融合出我們共同的生命理想呢?尤其在台風、陸風的強力吹襲下,我們是否能夠不卑不亢、不畏不懼,回歸金門這棵生命樹,承認它的不足,也懂得如何給予它適當的養分。
這時,再與兒子談中國人的基因,或是金門人的基因,我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回頭需要時間,只要朝生生之路前進,不必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