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觀光
時近歲末,幾波寒流輪番上陣,身上衣服越穿越厚,臉頰雖冷,手心溫熱,我就喜歡這種冷熱交迫的天氣,此時,東門菜市場上的菜蔬魚畜牧產品,也逐漸豐富起來,過年的腳步似乎在躍進,似乎一掀掌就能把年的氣氛,牢牢握住,冬天到了,過年快了,我最想談吃,也愛翻弄自己僅會的幾項作菜功夫。
我岳父是湖南老兵,隨胡璉的19軍到金門當兵,後來落腳金門生根,綿傳下代,也把他們湖南老家作臘肉的功夫讓我學到。
每到臘冬時刻,醃燻臘肉的情景總是帶出一股濃濃的過年氣氛,尤其難忘的是臘肉炒大蒜或是高麗菜,那種香味飄串在室內室外,吃後口齒留香,已經叫人忘卻醃燻的東西不能多吃的告誡,「吃了再講!」是我燻製湖南臘肉的自信,也是許多朋友給我的肯定。
因此今年我空閒出一些時間,掏洗陶甕,翻炒花椒粗鹽,到市場挑選溫體豬肉,抹上金門高粱,讓豬肉沉睡在甕裡,一天翻轉一次,然後曝曬溫暖的冬陽,以及讓沁涼的冬風吹襲二天二夜,然後採取金門脆木煙燻,讓肉體表面抹上一層咖啡顏色,再讓太陽洗禮一番,這就是我的臘肉的天然生成途徑。
臘肉的吃法很簡單,切一段需要的份量後,先以溫水刷洗煙塵,輕微燙過之後濾乾切片,然後佐配此時金門盛產的紅膜大蒜(或是高麗菜),切段搭配幾片辣椒翻炒幾下就可起鍋。
每次我還沒把菜端出廚房,香味已經吸引孩子們攻城掠地,盤子馬上淪陷一半,待到桌上,再配上白飯,不知不覺就添加了好幾碗,真的會忘記健康的警告,醃燻不宜多食什麼的!
臘肉這風味,來自遙遠的大陸湖南,岳父當年作臘肉,除了給岳母貼補家用,養育五個小孩,多少亦含有一份鄉情鄉愁,也許他是趁著冬天作臘肉,思念那從16歲起就未曾再見的母親,也許他藉回味家鄉菜表達一份遊子的悽情,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經國先生開放探親那年,就迫不及待拉著岳母返鄉泣拜母親土墳,分了一大堆遠親近鄰的紅包金器,然後帶回一張他媽媽的大頭照,精心到照相館放大供拜,每日點香注視,然後想到什麼似的,就莫名其妙哭了起來。
岳父就屬龍應台筆下的亂世青年軍,說起來還真是可憐的一群,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扣扳機就要拿著槍上陣,看到敵人嚇得屁滾尿流,也還是要拚命喊衝鋒,從江南打到江北,從東北打到台灣,最後在金門落地生根。
像我岳父這種「北仔」,在我小時候的同學父親也有幾個,只是現在很多又都遠走他鄉,在金門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的並不多,我想如果能從飲食文化來繪製一張移民地圖,說明金門這座邊疆島嶼,曾經停留了那些籍貫的氏族,曾經有那些境外的美食在流傳,應該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傳統的金門,除了閩南式土菜,屬於阿兵哥的廚藝功夫,應該也有一些「達舌」的,如果我們能夠拼出一張飲食文化地圖,然後勾勒出它們的故事,應該也是另類吃的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