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信的故事
我在台中的跳蚤市場找到一疊民國50年代從台灣寄到金門的信,是那種用毛筆字書寫的老式書信,我把那些信依時間順序排列,竟然讀出一個「老胡ㄚ」的故事。
要從一封署名「屠森冠」的信說起,那是在一疊霉味衝鼻的信封中,我隨手翻閱,竟然跑出一個我熟悉的名字-「屠森冠」,屠森冠是金門戰地政務時代的縣長,從民國55年9月當到民國58年1月,我記得金門中學運動場的拱形門樓就有他的墨寶題款,他也算是金門的名人,在這異鄉的地攤看到他的毛筆書信,心中興奮有如中獎,我細讀信文:「辛炯弟大鑒:來函敬悉,承介李瑋君,迄未晤面,擬俟晤談後,有機當設法借重,先此函復。順頌時祺 屠森冠手啟 十一月十四日。」,因此挑起我挖寶的心,繼續往下翻尋,竟然又翻出好幾封信封上寫著金門郵政信箱,金門金城鎮南門民族路的信,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激動,難以言述,我把尋來的信依序排列,竟然讀出一個「老胡ㄚ」的落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叫「李瑋」,從一封「巫觀海」寫給他的信:「醉我叔台尊鑒:別後數月,…今日雖受赤禍之殘酷,使吾人家破人亡,但能得生於自由之地,亦屬幸事,故應以忍辱負重之毅力,生聚教訓之精神,共負復國之艱鉅任務,至於悲傷憂愁,只能增加苦悶而損身心之健康,於事無以補益,願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去努力,而充實富國之力量耳。…玆寄上台幣壹佰伍拾元整,作為病後滋養之需,盼哂收為禱,…侄 巫觀海頓上 七月二十三日」,撿索應證得知「醉我」就是「李瑋」的字號,「李瑋」是一位大陸來台的文人,料是生活窘促,借貸維生,這位剛升官的晚輩,寫了一封國仇家恨的互慰牘文,並大方的奉寄150元,這信寫於民國46年,那時「李瑋」住高雄鳳山。
我又依屠森冠信裡提到的「辛炯」,找到他寫給「李瑋」的信:「醉我:…吾弟貿然辭去酒廠工作,今後作何打算,我不敢茍同,因為找事困難人盡皆知,以我之能力,費九牛二虎之力,祇不過謀七八百元臨時雇員,且須看人臉色,勤慎工作,弟之個性能忍受乎,此所以不敢茍同一也;至其他工作未謀妥善之際,即先失去此處工作,兩頭落空不敢茍同二也;平素無積蓄在台無房產,勢必借住親友家,日久遭歧視,此不敢茍同三也;…為今之計,為能挽回辭去之議為最佳,…辛炯手復 八月十九日。」,推斷「李瑋」與「辛炯」是熟稔的老朋友,且「李瑋」曾託「辛炯」向當時金門縣長屠森冠求職,屠森冠也有幫到「李瑋」,才會安插他到金門酒廠工作,但後來「李瑋」不知何故又離職他去。
其實「李瑋」早於屠森冠當縣長之前就住到金門,我從一封民國52.12.28從「鳳山郵政」寄到「金門郵政」給李瑋的信可知,又從另一封郵戳57.8.10.從「板橋郵政」寄到「金門金城鎮南門民族路」的信,可知李瑋在民國52-57年是住在金門的,而且也認識一些金門朋友,因為從一封郵戳58.8.29,從金門縣警察局謝義寄給的信:「瑋兄如晤,來書奉悉,知兄安抵台後,有落腳之地,不甚慰喜!願吾兄好運來臨,在短期內能找一棲身之處,免受寄人籬下之苦。…謝義敬上」,可知李瑋離開金門後,金門友人有去信問候,而那位「謝義」先生,就是我岳父生前在金門縣警察局任職的老同事,要以叔伯長輩稱呼的。
「李瑋」也者,從台北住到高雄,又從高雄住到金門,又從金門住到台中……,不正代表一個時代,漂泊遊子的浪跡天涯,那是那一個世代的無奈與孤寂,最後我讀到他的一張便條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醉我 六三、五、十三」,瀟灑俊秀的毛筆字,似乎在告白一份看破人生。
一堆地攤上陌生人的信,竟然鋪綴出金門老縣長、我家的鄰坊、岳父的朋輩,還真神奇,叫人不嗟嘆世界真小,我尤其欣賞那些用毛筆字寫在宣紙上,龍飛鳳舞濃淡有致的墨跡,表達出那個飄搖動盪年代,那群落魄書生還是有相當的人文素養,令人感動,比對今世今人的安定富裕,對於他們,我更加有一份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