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一個說閩南語的好環境
春節假期,旅外鄉親歸來,家家團圓圍爐迎新年。如果是四代同堂的家族團聚,由於島鄉旅外人口眾多,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家庭,交流的語言大多是金門話和國語夾雜,有些時候,祖、父輩的第一、二代人還得遷就三、四代的兒孫輩,落幾句國語,能夠以全金門話交談的已經不多,原汁原味的閩南語日漸式微。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之一,地域和環境是造成與語言差異的主要因素。外婆領大的女兒是國語人,三歲時,帶她回金門跟著奶奶,三個月後,準備接去台灣上幼稚園,在金沙國小兒童遊樂場一見面,金門話說得溜溜轉,對金門依依不捨。在台北受教育,加上我這個小家庭是國語為主,女兒如今閩南語不但講「不輪轉」,而且還「臭奶呆」,更不要說「金門腔」了。
語言,有時受環境影響而有其需求。唸景觀設計的兒子,為了工地實習學分,利用寒假去打工,某日回到家,嚷著要我教他講「台語」,因為工地的人大都講「台灣話」。為正本清源,乃施予機會教育,台灣的閩南人後裔在台灣四大族群中人數居其首,有一些所謂本土社團將「閩南語」說成是「台語」或「台灣話」,一再要求教育部將國中小「閩南語」課程訂名為「台語」,這樣對居住在台灣所有人缺乏尊重的行為,是閩南族群霸凌台灣其他族群的霸道作風,不足為訓。
「閩南語」又稱「河洛語」,溯自中原,是福建南部的地方語言,大致有泉州腔、漳州腔、潮汕腔之別,例如「豬」和「箸」的音調明顯不同;再細分至小地方,如泉州地區的同安、惠安、南安、安溪、晉江、廈門等地,腔調都有差異;金門話屬同安腔,但在長期駐守「台灣兵仔」,或移居台灣日久者,以及台灣電視節目進入金門家庭後,同安腔的金門話已然產生變異。事實上,台灣的閩南語源自泉、漳地區,在台灣也有頂港、下港、鹿港、海口等等不同腔調,語音系統雖因時空演進而產生次方言,但就語種區分來看,還是閩南語。
大環境使然,閩南語呈現沒落甚至於可能消失的危機。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鄉土語言教學已行之多年,不論閩、客、原住民語課程,靠著學校每週一兩節課的教學,成果有限,前景堪虞。無獨有偶,福建閩南地區講「閩南語」的人口亦呈逐漸減少之勢,尤其城鎮市區益為嚴重,如今,廈門市的小學也開設「閩南語」課程,能否拯救這個歷史悠久的語種,看來也不太樂觀。不信,到廈門的大賣場或兒童遊樂場走走,講著閩南語的年輕夫婦,和自己小孩卻是用「普通話」〈國語〉交談,這些小朋友在只講國語的環境中成長,步入社會後更不可能講閩南語,這種現象,海峽兩岸一個樣。
「閩南語」的保持與維護,靠著學校課程教學,作用不大,要能保持並發揚光大,有賴一個說閩南語的好環境,而從家庭做起,或許是根本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