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發展博弈娛樂事業之優缺點(續)
本議題引起讀者回響,去年底澳門城巿大學副校長梁文慧來訪,帶來澳門在地的第一手資訊,並與金門地區產、官、學各界充分討論,筆者特別加以整理並藉此繼續深入討論。
澳門於1999年回歸中國大陸,並於2002年將賭牌一開三,結束了何家長達40多年的獨家壟斷局面,同時引進了擅長休閒度假與會展產業的威尼斯人與永利等外國集團,帶動澳門的整體競爭力並從賭城順利轉型為國際觀光聖地。
2003年中國大陸與港、澳簽訂CEPA、開放「自由行」,為港、澳兩地帶來每年上千萬的內地遊客,讓澳門在2006年盈利就超過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成為世界賭壇的一哥。
澳門在博娛業的收入已占政府財政預算總收入的七、八成,也就是說澳門政府幾乎完全由博娛業支撐;今年政府將派發高達九千元葡幣(約台幣四萬元)的「福利金」給所有澳門人,明年金額更可能上看萬元,福利政策因博娛業加持更是令人稱羨。
澳門由於人口少,雖然開設完全免費的12年中英雙語教育,但由於年輕人提早進入職場的問題,大學招生成績並不亮麗,並祭出優惠的獎、助學金政策,吸引大陸內地與外地(國)人口前往就讀。
發展博娛可以帶來人潮,但人潮不一定等於錢潮,有學者就曾提出「排擠」與「吞噬」兩效應;一般出國旅遊,遊客都有預算考量,當遊客將大部分的經費花用在賭桌上,自然會排擠在其他項目的花費,包括特產、伴手禮上。
至於「吞噬」效應則更嚴重,筆者到訪澳門的第一印象,就是各家賭場為了招攬遊客,工作人員聚集於拱北關閘叫喊,提供免費巴士載客到飯店,不難想像一旁排班的計程車與公車就沒人光顧。
由小可以觀大,賭場為了競爭,提供免費的服務愈多,其受到影響的產業就愈多;美國大西洋城就是一例,賭場經營不到兩年,鄰近的餐館就有近四成倒閉,可見「吞噬」效應的可怕。
幸好,博弈條款初步只開放離島縣市,同時只規畫2~3張賭牌,再加上馬祖、澎湖兩縣皆有意爭取,惡性競爭的情形應可避免,進而將「排擠」與「吞噬」兩負面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