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明山花季到「金門花季」
有些地方,住了,就不想走。陽明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我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曾想離它遠去,卻是,越想離開,越緊抱著它。
說不上真正的緣由,為何會對一個地方那般眷戀。原因之一,我猜,應與陽明山的空氣、自然景色、花草樹木有關吧。每年二月,陽明山花季的遊客如織,就夠說服人了。
二、三月的陽明山,是百花的競技場。山茶花、梅花、櫻花、杜鵑花,是最熟悉的鬥士了。一株株的開,一片片的染,花,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感染了每位遊客。花,引人遐思,任人想像。
數年前,小女善妮,在《聯合文學》發表一篇散文〈是櫻了〉(2007年一月,頁140-141),如此驚嘆著:「當我正掐指計算著櫻盛的日子相距多遠,櫻花的顏色便隨人們驚呼指點的手勢,漫山點染開了」。她如此描繪著:「那一暈一暈山色,一片一片天光,一樹一樹芬芳,一枝一枝曼妙,一朵一朵晶瑩--是櫻!」小女成長陽明山,對此地,最敏感了,對櫻花,最真情了。小女對櫻花的感應,是陽明山花季最真情的告白。
賞花,貴在看花不止於花,而在,看花能衍生出千萬種、隨興湧上的感觸、靈性與情愫。花千嬌百媚、風情萬種的特質,正是欣賞者綿綿不絕靈感的泉源。這正是花季遊客,人再忙、車再擠,都要上山禮拜一番、接受花兒啟思的主因。
是啊!陽明山花季,早已是一種「朝拜」(worship)、一種「儀式」(ritual)了。花是多情的,撩人無限情思。單是這層真諦,就夠交織一條年復一年不斷的遊客之河川了。陽明山的自然環境,本夠清雅別緻,花,只是那一陣及時吹拂的東風。
陽明山的花,最有看頭的,不僅在花鐘那一帶而已。識途的人都知道,平等里,以及許多處,一到三月間,此起彼落地爭鳴。這些後起之秀,鼓足我一個堅定的信念:金門也可以栽培出具有相當氣候的花季。開發一個有賣點的花季,足以掀起一波波新觀光潮的花季。
花草樹木是大自然的魔術師,能將金門平淡乏味的自然環境,變成秀色可餐的氣勢。許多花種,金門極適生,就讓它們,一暈暈、一片片、一樹樹、一枝枝、一朵朵,漫山遍野燃開記憶與幻想的火吧!直到,金門大小島嶼,處處鳥語花香。那麼,蔚為花海的氣勢,每年來個「金門花季」,吸引遊客觀玩,將生命化成一串串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