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返鄉的另一種鄉愁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民。
點閱率:532
字型大小:

「我要回家鄉工作了!」半年前我突然拋出這話,很多認識我的朋友都很訝異,頻問「為什麼?」
 從民國六十七年金門高中畢業,離開金門到台灣求學,轉眼間,在台灣已經生活了三十六個年頭了。在台灣扣除了唸大學、研究所、當兵前後八年,進入職場在新聞圈闖蕩了近三十年。
 近三十年的新聞歲月,我除了最早一退伍在電子媒體華視新聞雜誌待了近一年,之後離開到平面的媒體,在中國時報待了二十三年,轉到時報周刊又待了五年,媒體的黃金歲月我全經歷過了,從最基層的記者,歷經了各職務歷練,也擔任過社會組主任、採訪中心副主任,得過曾虛白新聞獎,也在大學院校兼過課,教學相長,說真的,夠了。
 年紀漸大,面對近年來新聞環境的變化,媒體的嗜血、腥羶、跟風,有時無力感真的很重,不是說自我看得很重,想要改變什麼,但是苦悶的是自己有時也必須身不由己,那種良心的負擔及職業包袱,有時會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所以,年過五十歲後,我就開始認真的思考,什麼時候是可以換跑道的最佳時機?
 說真的,跑新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工作,當你跑到獨家新聞時、當你的報導發揮作用時,當你寫的新聞受到採訪對象重視時,那種喜悅是即時的回饋,可以撫慰你忙了一整天的辛勞。
 但是漏新聞的壓力,也會讓人第二天有如黑雲罩頂,自己的新聞被漏,第二天就必須找一條獨家打回來,這是榮譽感,等我當主管的時候,又得擔心同仁被漏,常常必須看完早報,確定沒有被對手報漏新聞,才敢放心回去睡回籠覺。
 這是勞心又勞力的工作,常常下班都是凌晨一、兩點時,回到家翻來覆去睡不著,所以晚睡又晚起,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態,通常若早上沒有預定的事,都會睡到日上三竿,要十點、十一點才會起床,和太太、小孩的作息時間全不對,所以太太常抱怨:「孩子怎麼長大的,你都不知道?」
 我要辭職時,我的直屬長官兼好友一直勸我不要辭:「你不會習慣的,你二、三十年來的生活習慣,回去要過朝九晚五的正常上下班,我不相信你受得了?」他一直看衰我。
 「三十年了,我的工作環境有改變,但中間沒有停過一天,從華視、中時到時周,都銜接得恰到好處,沒有中斷過一天,我真的有點累了,況且兩個小孩都已大學畢業,我背上的擔子也可以放下了,我想試試不同的工作領域。」我這樣告訴他。
 其實我心中還有另一個盤算,離開老家三十六年,除了逢年過節回家省親外,長時間在外,對於家中兩老、一對高齡雙親,有著一份愧疚,若能一兼二顧,工作之餘也能陪陪他們,略盡人子孝思,這樣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所以才會讓我心一橫,我要回家鄉。
 但是,回到老家,必須暫時放掉另一個家,結褵二十七年的妻子,她有自己的工作、事業,不可能要她放棄跟著我回來,所以我必須先徵得她的同意,她肯放我走,我才可能成行,好在妻子很獨立,對我也很放心,我也才能「單身赴任」,並定期做個「空中飛人」。
 另外,還得說服我的長官放人,雖說不做最大,但長年的工作伙伴,我必須有始有終,所以從辭呈送出去,還留了兩個月的「緩衝期」讓他們去找人遞補,仁至義盡,我才放心放手離開。
 「又一隻漂鳥返鄉了!」好友前金門日報鄉訊版主編楊樹清知悉我回家鄉工作,傳了一則這樣的簡訊給我。
 金門人早年下南洋,叫「落番」,我們這一輩當年為了求學、就業,也是一批批離家出走,在台灣謀生活,某種情勢也是另一種「落番」。在他鄉我們沒有任何家世背景,沒有父祖庇蔭,完全要靠自己腳踏實地,去跟別人競爭,金門人在台各行各業人才輩出,這種吃苦耐勞的韌性,有人形容就是吃地瓜長大的金門囝仔。
 金門籍的音樂才子李子恆的作品「蕃薯情」寫道:「小漢的夢是一區蕃薯園,有春天呀有風霜,蕃薯的心是這爾軟,愈艱苦愈能生存。故鄉的情是一滴蕃薯奶,尚歹洗呀尚久長……,阮是吃蕃薯大漢的金門子,黃種白仁心赤赤,咱是靠蕃薯生活來疼生命,著愛一代傳過一代聽。」唱著唱著眼淚都不禁奪眶而出。
 唐朝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在台的日子,也曾過著「處處無家處處家」的日子,有了房子建立自己的家後,「此心安處是吾家」,返鄉後思妻思子女,「一夜鄉心兩處同」,故鄉是他鄉,他鄉是故鄉,這也許就是身為島國金門人的宿世命運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