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修辭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748

修辭學家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說得好:「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詞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種努力。」可見修辭首在適切。意以為在形式上要文從字順;在意境上要生動活潑。而辭采賞析可藉由修辭學上的技巧,諸如對偶、排比、頂真;摹寫、轉品、夸飾乃至文字錘鍊入門,且要靈韻用之。如文字的錘鍊凡人都以精簡為標的,其實,文字的血肉要燕瘦或環肥,端視文體而定。佘樹森曾論及此中之妙:
文字的精確、簡練,必然帶來文體的明晰、簡潔;詞藻的豐富、華美,常使文體顯得繁縟、濃麗;多用長句者,其文體自有一種浩瀚流轉之勢;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體顯得精悍、緊湊;古文成份稍多一些,其文體常有簡古之風;而多用口語者,其文體自有活潑之趣;偶句,使文體凝練;散句,使文體流動;排比,給文體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重複,給文體帶來一唱三嘆的節奏。
他並舉楊朔散文「海市」首段修辭為例,以見文字錘鍊的效果:其一將初稿中的「景致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刪去,改寫成:「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由原來的十五個字,錘鍊成八個字。文字減少了大半,對古城的描述卻更加準確而突出;其次將初稿中的「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杆一望」,改為「你倚在閣上」,既交代出觀景的地點,又寫出觀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將那「一望」的動作留給下文:「一望那海天茫然……」這就寫出了那種放眼遠眺的開闊氣勢;又將「空明清碧」改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僅詞義更加精確,而且讀來更加鏗鏘和諧了。
另外在辭采上,中國文字最適合表現聲韻美的,因為中文是由形、音、義三者構成,且相互關聯,一字一音,容易表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之美。更由於中文聲義同源,適合以同聲字營造氣氛。所以歷來作家都喜愛運用中文形、音、義天然的優越條件,製造抑揚悅耳的句子,或借音來烘托情境,增長聲律之美。聲音主要是平仄的諧調,中文有四聲之別: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宜多妙用。
欣賞雅文要從作品的思想、意境、情感上去挖掘。尤其是散文,大部份呈現作家個人的內在情境及人格特徵,創作對作者而言,是不斷深掘自己心靈的過程,而讀者則是不斷深尋的歷程,兩者都饒富意味。然而由於媚俗及作秀歪風的泛濫,世人每誤將暢銷書視同精緻書;加以精緻作品或由於不擅作秀、抑或不屑媚俗,以致低劣粗俗作品充斥坊間,不但影響國人接近雅文之機會,亦淹沒了賞析美文之良緣,令人浩歎。有鑑於此,如何引介大家作品於世,確為有心人燃眉之務。
雖說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且涇以渭濁,但枝可連理,各家文風雖受各人秉賦、時空環境而定,但無論他如何天機渾成,仍有可湊泊處:那就是唯有舊學新知,莫不堅實,且能深入雅文精粹,溶取外來文學因素,跳脫地域政治侷限,以生命之情灌溉之,自有大家之文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