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羅灣味道
春天是想念的季節,春天的濃霧梅雨總是包圍著金門島嶼,整個金門充滿聲音和味道,海霧山嵐船鳴機翼盤旋。
聽說,每一棵樹,都有一種味道,在金門木麻黃的味道是甚麼呢;聽說,風的嘆息聲是歲月;聽說,有一個季節適合想念,聽說,有一條路讓人分開又相遇…。四十年後我開始回想故鄉的一切,是甚麼味道呢?是高粱香戀,是甜甜的地瓜滋味,是冬天的油菜花黃,還是冬候鳥鸕鶿的堅持停留。
心情隨著霧散飛揚,味道散發,有悲涼有驚嘆有喜悅有等待。我苦思,聞一聞,風的味道,淡淡的往事… 摘一葉咀嚼,苦澀感傷…季節的味道在發酵,寒暑最濃的灣。四十年前第一次到料羅灣,是國小五年級,學校舉辦活動,從老舊黑白相片中看著排排站的同學及自己。
味道開始於一條土路,從料羅村南側邊緣滲透,經過小小緩坡就可以到達港口。緩坡邊緣兩側木麻黃聳立,緩坡最高點可以眺望整個港口,左側是天然花崗石小山屏障,港內遠處是湛藍海水蕩漾,在太陽照耀下顯得十分亮麗,近處卻浮著油汙及嗆鼻的汽油味。在還沒擴港時,臨港區左側有一製冰廠,童年買支冰棒就是幸福的享受。生銹斑駁的輸送設施延伸到港邊,一旁的八角亭,涼風灌入有隱約的離愁,鮮紅色柱子暗呈著年代苦難,坐在涼亭內可以與新頭港區相對,日月就在中間,兼可觀看整個南海岸。在沒有運補日子的料羅港,空蕩蕩的與清澈海水相映顯得有些淒涼。十五歲時站在緩坡上向海邊望出去,這裡是天涯海角嗎?從港口出去可到世界的盡頭嗎?我有許多個疑問,隨海水浮動。
港口是夢想的起點。金門的料羅灣更是,在戰地軍管時期,往返台灣金門交通都是依靠軍船,所謂的開口笑是登陸艇補給船。船身為灰色系,上面標示著2開頭的字樣,船底呈稍平樣式,前方為主要出入口,船口打開像一個無底黑洞,內部底層鋪設有棧木,船艙內外不時有股強烈撲鼻而來的柴油味,成為長大後的夢魘。
寒暑假則為忙碌運輸期,人、貨物、軍警,沸沸騰騰。航行作業常利用夜間進行,候船室出入境則在岸邊的平坦沙地上,溽暑太陽、凜冽寒冬,等待的心隨著黑夜與海浪拍打聲一波波無依,遊子脹滿的心高高掛在夜空。夜泊在外海的船隻等待黎明出發,航行船隻則前後跟行,兩側前後不時可以看到保護的艦艇,行進期間有相互聯絡燈號閃爍,讓人感受到冷戰時期的慌恐。船上的等待時光十分難熬,船艙內充滿燥熱不安,嘔吐聲不時飄浮,二十多個鐘頭的航程在風浪中搖晃前進,彷彿等著輪迴,黑暗中拖著疲累身軀到達彼岸,遊子們也消失在高雄十三號碼頭中。
早年乘船回家是金門人無可奈何的必須,如今民航機非常便利,台中港也有快速潔淨的民航船可搭回金門,現在已經很難向年輕人解釋沒有飛機回家的路。回家,這一幕是半世紀前所有金門人心中的痛。我想無論世界如何變遷,故鄉是永遠不變的思念。
一位軍旅金門的故鄉人-黃益源手稿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