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南文化研究所在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892
字型大小:

2006年8月,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前身)成立以碩士班為主的閩南文化研究所(簡稱閩南所)。這是臺灣各大專院校唯一以閩南文化做為教學、研究主題的研究單位。經過幾年師生的努力,閩南所已經成為金大的特色系所,在國內外學術界初步具有知名度。
對我來說,閩南所發展的首要工作是強化學科建設。一個新興的人文社會學術領域,不但需要整合性與開放性,避免畫地自限的學科定義,也要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及短期內建立學術優勢的迫切性。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和同仁們在多次的討論中,擬訂了「多學科、跨地域、全球視野、在地關懷」的發展目標。
多學科對話,是人文社會學科的趨勢。惟有如此,才能提供學術發展的養分。在極為有限的師資員額中,我們擇定了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建築史與遺產保護等專業,進而聘用學有專精的老師進入本所。另配合金大的華語文學系之漢語方言、民間文學等師資,初步建構了閩南所的陣容(在我與劉華嶽教授擔任建築系系主任的那段時間,建築系與閩南所的合作十分密切,前者是物質文化,後者是非物質文化為主,很可惜因為人的因素導致無法在同一學院,課程師資也無法整合)。未來,若有進一步擴充的機會,仍需聘用戲曲、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專業教師。
跨地域是嘗試以金門為核心,進行與閩南其他地方社會、臺灣、東南亞及東北亞華人社會的比較研究。事實上,金門做為歷史上的僑鄉,海外移民遍及各地。在過去數年,我們探討海外金門社群的文化變遷,以及他們與僑鄉之間的關係,累積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將閩南視為一個文化詞彙(cultural term)而非僅僅是地理詞彙,有助於我們擴展教學研究視野,並讓閩南文化研究成為國際關注的重要學科。
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亦是我們思考課程架構的核心精神。歷史上,閩南文化的跨境傳播,以及在不同國家與社會下的當代變遷,是我們理解華人文化強韌生命力的例證。因此,通過世界史的視野重新理解閩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助與其他文化相互對話,更有助於深入了解閩南文化的特性。在地關懷的部分,則是我們對於金門島文化遺產保護與經營的社會實踐。過去一段時間,閩南所的師生參與了金門的歷史保存工作,也舉辦了多屆「閩南文化國際研討會」與「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累積了古蹟修復技術、遺產空間活化利用、文化創意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知識與技術,不但壯大學科發展,也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能力大有幫助。
必須坦言,閩南文化學仍在一個建構的階段,它的定義、內涵都需要進一步被釐清;同時,閩南文化的當代詮釋及演繹也必須重視,使之成為創新文化的一環。做為創所所長,即使不在崗位上,我仍然對閩南所有一份愛護的責任心,時時惦念著那群樸實、可愛的師生們。金大閩南所的發展經驗尚淺,有待各界給予督促與鼓勵,期能未來躋身國內外一流學術單位之林。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