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子媒體經驗(下)
最不能讓我接受的是,後來我才知道,當時整個新聞雜誌,只有陳月卿小姐是新聞部編制內的,其餘所有人員都是用約僱方式,以致當第一年碰到發年終獎金,華視新聞部編制內的人員都是發四到六個月獎金,約僱人員都最多只有一個月,實在讓人不平。
華視當時隸屬國防部,所以幾乎是軍人當道,隨便一個小妹,她的爸爸不是上校就是少將,星光閃閃,當時立委盧秀燕在負責播氣象,另外,新聞雜誌有兩位助理孫自強和王瑞玲,也先後播氣象,孫自強還曾是早期有名的軍中情人,至於王瑞玲之後也曾是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記得曾製作過一個交辦的專題,我約了一位國立大學教授專訪,我說我過去訪問他,但他說不用,自己搭計程車來電視台接受專訪,這位學者後來還當上國立大學校長,學問很好,但是會口吃,所以並沒有辦法剪太多畫面,電視畫面會說話,比較現實,對他的誠意事後讓我頗為過意不去。
有些學者為出名很喜歡上電子媒體,巴不得記者找他,但有些學者則是接受一次專訪後,就謝絕來訪,原因是,電視台做專題經常是先畫靶再射箭,也就是找學者來背書,很多學界人士講述他的意見,都有條件式的,但是電視台都只剪他們要的,把他的保留意見「但是」刪去了。
例如,他是有條件支持核四,但記者把他的前提不剪進去,變成他是無條件支持核四,很多學者揹黑鍋後,對電視新聞開始「敬謝不敏」,或接受前會要求不能剪接,否則就不受訪。
我還曾做過一個「窮算命,富燒香」的社會時事專題,當時訪問一位錢姓的算命仙,他的配合度更好,訪問後一直追問何時播出,原本也不疑有他據實以告,結果對方在播出的前一天,在報紙上大打廣告,上頭一看到馬上下令撤播,那個單元被延後到我離開好幾個月才播出,印證了一句閩南語俗諺「吃緊弄破碗」。
我做過的專題印象最深的是配合專訪當時中風正在做復健的孫運璿院長,那時有一個多月,我們每週至少去他重慶南路的住家一次,看他做復健,採訪他中風後的一些人生觀,孫院長有時講一講就會流淚痛哭,我常想,如果他看到目前的社會,不知會不會痛不欲生?我結婚時他還送了一幅中堂給我留念。
因為不習慣電視台這種teamwork的工作方式,加上不是正式員工,所以我在新聞雜誌工作十個月後,正好七十六年報禁準備要開放,當時各大報大幅徵召平面記者,我就轉行到中國時報當記者,告別了近一年的電子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