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芋仔
我想,多數金門人對「老芋仔」是有好感。
金門戰時,老兵不少。我們無以分辨各省腔調,一律稱「老芋仔」。那年代,閩南語被壓得扁扁,老芋仔無論東西南北腔,各個散發光彩。他們位階不高,但多身經百戰,執掌軍中要務,與他們熟,猶如沾染權利。我喜歡老芋仔的髮油味、他們掩在身後的糖果,當我遷離金門到台灣,他們也成為鄉愁,幸好,台灣不愁見不到老芋仔,但的確越來越難見到了。
漸長漸明白,我跟村人,都讓老芋仔的腔調給唬住了,以為他們高高在上、日子快活,以為他們沒有心事,當然也沒有故事。事實上,他們也被嚇著了,不解一口渾濁鄉音,何以換來莫名欽敬;不知一身草綠,為何左右逢源?漸,老芋仔剝解了,他們窮、苦、困,他們哀、痛、疲,他們無路可前、也無路可退。
我在二○○九年秋,曾與桑品載賢伉儷同行,參加夏潮基金會交流活動。桑品載未必在金門服務過,但的確是「老芋仔」。當時,不知桑品載已完成《岸與岸》,並構思撰寫《小孩老人一張面孔》,自不能多談兩岸生離死別,故也少喝了幾杯高粱。
當時代動盪,歷史的舵就不掌握在一人一手,而由集體的、看不見的冥冥主宰,切劃生死、分裁南北。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而關於此,我們已經讀了許多,尤其在齊邦媛、龍應台等作家述說下,兩岸的流徙變遷為生死無奈,當我們傾聽歷史,個人與群體猶如一聲兩調,悲鳴齊奏。
然而,大江之下,個人流域自為故事,險、急、哀,桑品載《小孩老人一張面孔》可分「自傳」與「他傳」兩個主題,桑品載自述怎麼陰錯陽差,成為娃娃兵。這部份,細節從容,透過散文與小說的交錯,細膩如臨現場,讀著桑母哭,我們跟著悲慟。提到「辣味是精神上的集合,甚至是一種尊嚴的象徵」,不禁撫掌稱快,深感這是「辣」的深刻注解。
我跟「他」是必需的連結,尤其在動盪的歷史江湖,於是蕭連長、張老師、趙老先生、黃排長等,一一成為主角的河流,小小桑品載在人的善浪、惡波上,浮浮沉沉。
有人挺不過江湖惡水。舒阿根逃兵被逮,被打得皮開肉綻,臨死前,屁股已經長蛆。上海人錢貴,服役馬祖時,犯鄉愁,藉球漂浮不果,槍斃論處。王民艇長擬娶台灣女子,遭到刁難,後挾持人質不成,被憲兵捉了。不僅桑品載身不由己,而是我們、他們,都處在歷史的潮水中。
《小孩老人一張面孔》穿插桑品載各階段照片,尤其是娃娃兵時期,天真爛漫,其實卻飽受凌虐。讀此書,讓我想起常到家裡,吃菜脯、喝地瓜粥的老芋仔。他們跟桑品載一樣,都是少年兵嗎?當我想找解答,他們已退伍,再找不到人。
縣籍作家黃克全曾寫《兩百個玩笑》,為老兵寫詩、寫小傳,一本詩冊,承載兩岸風暴。他們都指出,大時代中,人,孤伶飄零,如水逐流,彷彿這年頭,正是一個身不由己的江湖。戰爭是時間的大浪,浪來了,我們去了、也遠了。我們理該怕浪,卻又專注聆聽潮聲。只因為逝去的時代,有著磨滅不了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