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練習死亡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911

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保留了著名的吉諾(Zeno,490-430 BC)矛盾律,其中之一是阿奇力斯和烏龜賽跑,設使阿奇力斯讓烏龜一百尺再起步,依吉諾的歸謬法,阿奇力斯永遠無法追上烏龜,因為阿奇力斯在這一百尺中,他必得先完成其半五十尺,五十尺中又要先完成其半,如此無窮無盡,因此永無追上烏龜之時。吉諾矛盾律之所以成立,在於我們把時間和空間看成是對應的,如果從愛因斯坦的普通相對論來看,時間和空間只是時空(time-space)一體,如此一來,吉諾的矛盾律自然不成立。我這裡要說的不是吉諾的矛盾律,而在於我們對時間的幻覺,以為時間是如箭一般線性前進,其實恐怕未必然。
從佛經的觀點來看,過、現、未其實都包含在當下,我們所能擁有的就是當下而已。我們用幻想將未來填滿,然後往前方直奔,好像那才是真實的,我們想著未來的計畫,做白日夢,或擔心某些可能會發生的事;或者我們活在過去的回憶中,不知回憶渺不可得。
西方神話中的薛西弗斯,每天把石頭推上山,石頭到了上頂後又滾下來,如此週而如始;著名的藏傳佛教大師密勒日巴,奉師父之命建造石頭房子,隔天又奉命把建好的房子拆掉。他日復一日重複做著同樣的工作,終於悟到在時間之流中,死亡的課題與生命融合在一起,二而一,一而二。一個人可以活在時間中,卻紮根於時間之外。這樣的人,就是死亡的具體呈現,他單純地做自己,沒有任何自我懷疑。因為他知道我們的心靈、身體、角色、責任、人際關係、成就、自我形象等一切,都隨著時間而消逝。這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謂「立足於永恆,在時間中旅行的人」。 亞歷山大帝征服了半個地球,在臨終時,他交待身旁的人把他的雙手放在棺木之外,因為他要世人看到他「兩手空空的來,也兩手空空的走」。死亡提醒我們,生下來就是要放下一切的。我們來的時候空無所有,走的時候也將空無所有。但凡夫不能明白,往往在來與去之間,藉著累積財富和知識,想逃避這個「空無所有」。據說,柏拉圖在臨終之際,有一位朋友請他為自己的畢生巨作《對話錄》做一個總結。柏拉圖從昏迷中醒過來,看著那位朋友,簡單地回答道:「練習死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