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近代南洋教育家﹕林則楊校長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240

林則楊,號葆松,1888年出生於福建金門後浦南門。
父親本姓楊,單名雄,母親林氏(?-1939),兩人婚後育有三子、四女。由於林母家「終鮮兄弟,故長子泰祥從父姓,以次子葆松為林後。君(林則楊)不忘本源,因取名林則楊云。」若從葬於新加坡咖啡山(Bukit Brown)的林母之墓墓碑所載來看,除林則楊外,出繼者尚有其弟陳國祥。林則楊的生平事蹟,亦收錄於1971年出版的《金門華僑志》,惟名字誤植為「林則揚」。
林則楊,少時聰穎好學。4歲時,母親教之讀三字經、十一字文,朗朗上口。7歲入家塾,讀四子書,一經指導,即能背誦。同鄉友人林劍芝這樣描述他的童年:「君勤學不稍懈,遇里中社賽廟會時,士女游觀,萬人空巷,甚至各學塾俱為停課,君獨閉門讀如故,未曾一出遊,識者早知其為成德君子也。」13歲父喪,家中生齒浩繁,經濟拮据,兄泰祥輟學,南渡從商。則楊本欲習藝,為家中分擔解憂,但母親念其向學心殷,以女紅治生計,促其讀書。16歲入官立學堂後浦公學,名為高等小學,程度已逾中學。時全閩師範學堂始軔招生,師友群慫恿之,遂前往報考。金門之出外受教育者,林則楊實開風氣之先。三載業卒,歷任馬巷舫山、廈門紫陽各小學教員堂長職務。武昌起義後,林則楊與同鄉黃肖巖,倡組閩南北伐隊,設籌備處於廈門榕林別墅,一時智識界有為之青年,爭欲獻身軍國,朝夕相處,籌餉購械。正整軍臨發之際,和議告成,乃解散隊員。
民國元年(1912年),林則楊奉母親及大嫂之命,南來星洲,就養於兄長家。之後,歷任英屬峇株巴轄(Batu Pahat)正修學校,荷屬三寶瓏(Semarang)正誼學校、望佳麗(Bangkalis)培元學校等校之教員及校長,受到各地華僑社會的高度肯定。1921年2月他重返新加坡,出掌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直到1948年辭世,長達27年。
林則楊的人格特質及對南洋僑教的貢獻,受到高度的肯定。由於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並非由有錢的商人或會館所資助,而是由赤手空拳的文化人林則楊主持,一度被債主查封的學校,竟能在林校長的手上化危機為轉機,進而持續發展。學校圖書館藏書的豐富,在馬來亞中小學校中也可稱為數一數二。以校長而非董事為中心的治校,確保了學校的專業性;儉樸廉潔的他,讓學校的收支經過會計師查核,並交董事和財產信託人稽審,強化了學校的公共性,不至於淪為私人的「學店」。
由於家庭的因素,林校長終生未婚,幾乎投入全副精神在學校,幾十年的時間都住在學校,以校為家。這對當時在新加坡待遇微薄的教育工作者,實為難得之事。林則楊以身體力行,實踐「勤、儉、誠、敬」校訓,他不浪費資源,連黑板擦拍下來的白粉,都收集起來,以備運動會劃線之用。當年的歐南園交通不方便,他購買校車解決學生的交通問題,使工商補習學校成為最早使用校車的學校。他還陪學生一邊等校車,一邊講故事,或做智力問答。他親自給學生補習,他常把學生帶到校園角落談心,感化心靈。他還設學生宿舍供住在邊遠地區和外地學生寄宿,自己兼任舍監。1948年7月13日,臨去世前三天,躺在病榻上的他還交代學生開課編班的事。7月16日,林則楊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墓地於母親之墓旁,常伴左右,以遂其孝親之素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