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南文化在金門─宗族文化的觀察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831
字型大小: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金門自唐朝陳淵來此拓墾,已歷一千六百多年,承襲了中原文化傳衍的閩南文化,成就了金門豐沛的人文史蹟。而今,處於兩岸分治的歷史時空,金門地區受到外來文化的薰陶,除了顯現於有形的物質文明,更搭襯了無形文化資產的充實;而在傳統與現代之中,閩南文化在金門被保留得最為完整,今以宗族文化觀之。
宗族組織在於辨血統,別婚姻,睦親族,互助互勉,對宗族之發展至為重要。據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有選舉,必由於簿狀,家有婚姻,必由於譜系。」可知古人對於宗族組織、姓氏認同之重視。金門保有傳統閩南文化色彩,富有濃厚宗族組織文化特色,除了擁有傳統血緣聚落,也在各個聚落裡分別興建各姓氏宗祠;「宗祠」亦稱「家廟」、「祠堂」、「祖厝」、「宗廟」。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宗祠」就是氏族精神聯繫中心,也是宗親禮教維繫的堡壘,更是宗族組織與發展的核心。金門各聚居村落各姓氏宗祠,每逢歲時節慶,由族長率領宗親晚輩共同祭祖,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尤其祭祖活動,族親齊聚一堂,「祭祖吃頭」,盛況空前,至今不衰,是金門地區宗族文化的表徵。因此,金門的宗族組織發展綿密,是最具有閩南宗族文化特色的所在地。
1968年,大陸文革動亂,破四舊立四新,很多傳統文物橫遭摧殘。筆者福建安溪老家「圍內施氏大宗祠」被夷為平地,片瓦無存,景象淒涼,失祠失祀二十餘載,族之浩劫,聞之悲慟;另外,宗祠保存族譜被迫送繳待焚,幸賴宗賢奮不顧身,極力攔阻,輾轉藏匿,逃過一劫。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被毀宗祠紛紛重建,我圍內大宗祠在旅外華僑倡導、籌募資金,於1986年鳩工再造,越二年竣工,恢復原貌的宗祠煥然一新,遠勝原宇。
如今,大陸有人說,「文革」是中國歷史的一段創傷,更是中華文化的一場浩劫。這是對歷史沉痛而深刻的反思。就拿傳統文物來說,宗祠摧殘只在一夕之間,要重建有錢就辦得到,但實質文化內涵的傳承卻有斷層現象。例如:宗祠晉匾的禮俗,現在的閩南地區幾已失傳,晉匾的一整套程序,須取法於金門,這也是金門文化在閩南文化圈的優勢所在。
綜言之,對於金門長遠的文化發展而言,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閩南文化在金門的維護和發揚,我們需要以何種思維來切入,讓精緻的金門文化有實力成為閩南文化的創新與領導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