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的味道﹕僑鄉金門的菜餚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742
字型大小:

金門,作為閩南地緣環境的一部分,保存了相對完整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即為其中一部分。受到歷史變遷之影響,南洋僑居地與戰地文化也為金門的飲食注入了新的生命。本文先就傳統閩南及南洋的影響討論之。
早期閩南地區農產不足、濱海為生,食物得來源多半是就地取材。《金門志》云:「浯洲(金門)蕞爾地,羽毛齒革之所弗生。澤國居民,惟資海錯;問生涯於風濤萬頃中,亦足概已。田無水利,居山者,時苦抗暘;所產地瓜、花生而外,更鮮嘉穀。」是故,明代地瓜(番薯)傳入福建以後,「…金門無水田,不宜稻,故遍地皆種地瓜。終歲勤勞,所望祇此。若年歲豐登,僅供一年之食。其粉,較他處尤良。至於黍、稷、菽、麥,亦間之,特所產少耳。」海產方面則有「鰣魚、紅花魚、塗龍(沙蟲)、紅蠔、香蟶、雞蛤、龍蝦、烏力(海參)」等。
換言之,地域環境與氣候物產形成了金門日常菜餚的特點。首先是主食,儘管大米是南方人主食,但由於早期經濟條件有限,且絕大數稻米是由外地供應、價格較高,金門人常將米與地瓜摻雜一起,煮成為「安(番)薯糜」,或加入曬乾的地瓜簽成「安簽糜」;加入蔬菜、芋頭、豬肉、海蚵等稱「鹹糜」。有時則會做成「鹹飯」,加入豬肉、芋頭、菜豆或高麗菜熱炒後,淋上醬油,蓋上鍋蓋悶熟即可。俗稱「擦餅」的薄餅,以豆芽、高麗菜等為主,調以花生粉等素材,也是閩南人喜歡的特色菜餚。
再者,日常副食一般是葷素兼食。肉類以豬、羊、雞、鴨、鵝為主;魚類有淡水產的鰱魚、鯽魚、鰻魚、鯉魚、草魚、鯰魚等;海產有黃瓜魚、帶魚、鯧魚、馬鮫魚、鮭魚等;蟹、蝦、蛤、蟶、牡蠣(蚵)等貝殼類也是居民的盤中之物。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韭菜、菠菜、油菜、番茄、花菜、芹菜、豆芽菜、蘿蔔、胡蘿蔔及蔥、蒜、薑等。將蔬菜、肉類或魚類以鹽醃製或曬乾,在閩南地區十分常見,如菜脯、鹹魚等。這些庶民生活的必需品,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步發展成精緻化的菜餚。
近代以來,僑民出洋成為金門人的宿命。然而,早期的華僑即使身在海外,但仍心繫故土。他們一方面將各種民情風俗移植到海外,建立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華人社會;一方面也透過僑匯經濟照顧家眷、宗族,當然南洋殖民地文化也因此影響了閩南飲食習慣。
舉例來說,閩南僑鄉不只是喝茶,也一度流行飲用咖啡烏(kopi-O,黑咖啡)。當時南洋的親族寄回咖啡粉,本地則以棉麻布袋裝填後,以熱水沖泡來喝。可以提神的咖啡烏,不但被視為洋人的補品,也被當成僑鄉家庭的象徵之一。此外,被華人視為具有益氣、潤肺、健脾、養陰、化痰等療效的燕窩,也普遍地被富裕華僑自南洋寄回僑鄉,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另外,原本閩南料理罕見辣味,但受到南洋的影響,部分菜色放入辣椒、胡椒等香料調味,如以辣椒及鹽所醃製的嗆蟹(金門話稱(虫截)膎),開始廣受歡迎。肉骨茶(Bak Kut Teh)、沙嗲(satay)肉串、咖哩、蝦麵等南洋料理,以及榴槤、山竹等南洋水果,接受度也高。
其中,加入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及豬肉排骨所熬煮的肉骨茶,自馬來亞一帶傳回唐山後,在僑鄉一帶流行了起來,成為秋冬溫補的新選擇。在閩南地區,比較普遍的是福建式的肉骨茶,除了藥材之外,也運用了較多豉油(黑醬油)作調味,所以顏色較深(相較於潮州式的肉骨茶之胡椒白湯),亦有較濃郁的藥材味。
這些點點滴滴的味道,豐富了金門人的味蕾經驗,也形塑了自身的文化認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