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顯影》僑刊主編之一﹕施伍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524

本名薛永麥(施伍是他在《顯影》中的筆名),金門珠山村人。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薛永黍之弟。年少時,曾赴菲律賓宿務(Cebu)、依里岸(Iligan, Lanao)求學,後返廈門大學,獲社會學學士。1930年代起,他一方面擔任珠山小學校長,將素有金門第一僑村美譽的珠山教育事業辦得有聲有色;一方面,負責《顯影》僑刊的編纂,發揮了當時媒體的功能。
珠山《顯影》是目前金門保存最完整的僑刊。創刊於民國17年(1928年)9月,為珠山薛氏宗族所辦之僑刊,一開始由畢業於福州英華書院、曾執教於菲律賓宿霧中華中學、鼓浪嶼養正小學的薛永乾,以及經商致富於菲律賓的薛永棟(福緣)支持。創刊初期由薛丞祝(筆名承爵)、施伍主編,第八卷後為薛健樁(筆名澤人)主持。初為珠山小學校刊,報導珠山鄉訊,兼有浯島(金門明初以前稱浯洲)新聞。經費多向歸僑及華僑籌募。在資訊傳播不易的當時,《顯影》的發行,廣受海外金門鄉僑歡迎。1937至1945年間,受到日軍佔領金門之故,一度停刊。1946年復刊,至1949年因國共戰爭爆發而停止。總計發行21卷、25冊。2006年,經江柏煒重編後,由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珠山薛氏宗親會再版之。
施伍以新聞記者自許,力求客觀報導,講究調查數據,並成立「珠山新村社」團體,提倡文藝之風;並在《顯影》無法準時出刊時,以文藝專刊因應,以減少調查報導所需的開銷;同時,提供專欄供珠山小學生發表創作,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文藝創作青年,也鼓勵他們關心家鄉公共事務。
在1920-30年代,珠山的啟蒙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1925年,由村人薛丞祝、施伍等人發起成立「珠山小學校友會」,薛永乾、薛永棟等人贊助,利用薛氏小宗家廟的空間,提供聚落青年聚會之所,並附設小型圖書館的閱書報社,倡讀書之風氣。
放回當時的年代檢視,施伍的想法已入西方文明之林,尤其具有維護女權思維。他在1932年發表一篇名為〈五年來的金門婦女〉文章中,批判「…這幾十年來的金門社會,因為南洋華僑資本的輸入,帝國資本主義的壓迫,農村社會受其影響,日趨崩潰。婦女在男子的眼光裡變成為玩物,華僑的家庭多娶一個婦女,便是多得一個家妓。我們要知道,在今日社會的矛盾,男子到妓院去嫖妓,社會上的人士,以為是多麼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多養幾個家妓,社會的人士,卻以為多麼榮譽的事情…」,反思僑鄉經濟的變遷,將迫使女性角色更加物化的處境;他進一步批判當時家長讓女兒受教育的功利心態,其實是加強這種結果,並沒有真正讓女男地位平等,「…家長送他們女子到學校去,…最大的目標也脫不了是要提高女子的價值,利用將來在婚姻買賣上多賺一分的利潤。換句話說,就是預備將來做個富裕家庭的玩物。學校教育造成婦女的裝飾品,增加婦女商品化的價值…。」其思想之進步,可見一斑。
施伍於1937年日本佔領金門時,輾轉來到新加坡,並辭世於此。晚年寄情書畫,留下不少珍貴的作品。在1920-30年間的僑匯年代,金門文人對家鄉現代性啟蒙的貢獻,值得我們重新檢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