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下考古的潛力
2012年5月18日,泉州展開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工作,6月6日考古人員從晉江市深滬灣開始第一階段的陸地調查,有了階段性的成果 考古人員也確定泉州灣附近海域13個沈船疑點,其中9個位於深滬海域,另外4個分布在漳州和金門等海域。晉江深滬灣有多處「沉船窟」遺址,深滬與金門相近,自古金門漁民都前往捕魚,金門碧山陳姓居民,開基始祖自元朝因避難從晉江深滬後山鄉,遷居金門東半島仍名後山,合族而居形成單姓聚落,六、七百年來過著知足安樂的農漁生活。
回想2011年前往德化博物館作交流期間,泉州博物館陳建中館長,曾經告知已經多次派遣漁船至金門東北角海域做探勘,帶回不少從海底古沉船內的陶瓷標本,打算上報國家文物局,作水下考古的評估。
福建沿海有眾多的古沉船遺址,大陸第一支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當初的養成實習地點就選擇在福建,1974年連江縣發掘出古代獨木舟,同年泉州的后渚港也對宋代海船作考古發掘,之後定海、連江、平潭、漳州、東山等海域,都進行計畫性的水下考古工作。福建東海平潭的碗礁,得名自漁民經常在附近打撈出碗件而稱之,2005年6月下旬當地漁民發現一艘清康熙年間古沉船後,立即遭到外界大規模的盜掘,大陸國家文物局獲悉後,立即組織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總共出水17000件清康熙中期景德鎮民窯生產的瓷器,推測是當時的外銷瓷,正循著閩江水路入海出洋。筆者在福州、泉州看過實物展示成果,這些器物的紋飾如青花博古圖、漁家樂、鳳穿牡丹紋、山水圖、團獅紋等,與金門海域取得的破片皆相同,甚至有了某種水路的航線關係。近年來福建東山島的水下考古,對明鄭時期的沉船遺址古物作深入調查研究,印證鄭成功的東西洋船隊活動實錄,說明金門人洪旭建東山水師大寨經營海上的風光歷史,正可以與金門水頭、後豐港的出水文物作比對及連結,豐富金門的歷史人文內涵。
中國古陶瓷學會2008年泉州年會暨中國古外銷瓷學術研討會,泉州博物館以「在水一方」開啟海洋文化的首卷,並藉由水下考古及外銷瓷研究,極力塑造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地位。筆者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宋代泉州港海上絲路及明代漳州月港的陶瓷貿易,乃至鄭成功家族據金廈舉兵抗清而發展商貿爭取經濟財源,金門向來是中國外銷瓷的重要中轉站之一的觀點。宋代泉州港屬於集體海港,總稱三灣十二港,金門島在圍頭灣內,自古船舶往來交通順暢,金門的太武山巖寺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年至1274年)主祀通遠仙翁,顯然與泉州開放市舶司,當時盛行的航海祈風習俗有關;金門料羅是伺風放洋的口岸之一,宋嘉定十年(1217年)泉州府治真德秀幾度在料羅屯要塞經營戰船,確保海上絲路的暢通安全。早期料羅海域漁船作業,經常從海底拖出沉船古物,尤以陶瓷器居多,既是出口貨品也是壓艙物,宋元的海上絲路運轉,金門人應該是從不缺席的。
金門的文獻資料曾有零星記載過觸礁的船隻,鄉規中也約束不得對失事的船隻進行掠奪;因為長期軍事管制,地區封存許多水下及陸地的歷史物質遺產,雖然陸續有不少的考古發現,依然缺乏全面性的調查工作,而且經挖掘發現的文物,大多數離開金門,分散典藏在台灣的博物館及學校或收藏家的手裡,這也是金門長期文化保存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