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橫街往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229

後浦的巷弄延伸古鎮的人文深度,清代《金門志》記載的橫街,高祖父自同安遷居於此,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相對於舊稱頂街、中街、下街、觀音亭街等的座向,它與新街平行,是橫向的店街,故稱橫街仔。
這麼一條短短狹長的巷道,依然保留著若干清末民國店家的磚瓦結構型式,隱藏著曾經風光的歷史脈絡。 1915年金門立縣,後浦的經濟活絡興盛,外地商人到金門做生意者漸多,橫街陸續搬進泉州晉江籍唐水以製酒業聞名的「泉茂號」、買賣五谷糧油雜貨的「泉興隆」,負責人盧福氣,人稱「福氣姑」,唐進盛 專營竹器的「瑞源」、同安籍批售南北雜貨的「異香號」。傳統的市集買賣方式,鄉下村民進城賣完農漁產品後,順道進入橫街攜帶些生活所需的糧油器具等回去;尤其橫街集中的竹製品齊全,人們也將橫街稱為竹仔街。
橫街尾端的金浦街,住的是金門縣商會副會長陳達三,他的祖輩是惠安西岑人,祖父搬遷到金門時是以泥水匠為業,後來父親輩眼見出入南洋的僑客漸多,常要打些金銀首飾當成餽贈或收藏的佩件,乾脆就學打銀營利。陳達三比傅錫琪年長五歲,陳家住在南門,傅氏居家在北門,兩家來往關係密切。清末時兩人都以童生的身分赴泉州府參加鄉試,結果傅錫琪考上秀才,陳達三落第,返回老家經營「陳寶益號」珠寶店。抗日前,寶益曾經代理廈門南生公司的民信業務,戰事逼緊,陳家匆忙攜家帶眷逃離金門,街坊都津津樂道陳家傳奇,他們臨走時將大量黃金珠寶埋藏在井底,太平之後竟然原封不動完整取出,那口井也是泉茂日常專門用來製酒取汲的水井。
陳達三的兒子陳村牧在1907年誕生,1924年從集美中學畢業直接升入廈門大學,1931年獲學士學位。後來在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附小執教,1933年任集美中學校長,招攬許多金門籍的學生赴校就讀,成為後來金門教育發展師資的基礎。1936年陳村牧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任教,受陳嘉庚聘任為集美學校校董。同年在陳村牧的協助下,促成金門碧山睿友學校順利開學,1937年6月回國主持集美學校校務。抗戰爆發初期,集美學校往內陸遷移。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僑匯中斷,學校經費極為艱困。他肩負起校董會的重托,堅持克服困難到抗戰勝利。抗日勝利後,他又積極組織集美學校修復工作。歷任大陸政協福建省常委,集美學校委員會顧問等要職。陳村牧過世後,親屬都留在大陸定居,隨著小三通的開步,偶爾會有少許來自彼岸的造訪者,追思景仰陳村牧終身奉獻教育的犧牲精神。
近年來,每次站在屋頂目睹「陳寶益號」珠寶店的紅磚洋樓,逐年的坍塌毀壞,日益龜裂的牆面及銹蝕的鐵柵門,雖然鄰人勉強找來支撐的克難鐵架,始終有種岌岌可危的感覺。橫街原有多座分向防盜捕匪的隘門,通往塗山頭奎閣的巷弄,鄰近前後分段設立,門臼深處的磨痕加上石板上尖銳林立的陶瓷玻璃插片,也證明時局動盪不安的患難歲月,隨著城區人文環境的改變,自身別離舊居,這一切僅能在夢中追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