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社群會晤老軍友
網際網路盛行,智慧型手機普及,現代人隨時隨地與異鄉親友連繫通訊不再是難事。個人網誌、部落格到臉書構成的三部曲,一一紀錄著社群人際關係的演變與流行,圖文的精彩呈現更為熱烈互動相繼增溫。
軍旅近三十年,下部隊服務有過半時間在金門,是許多阿兵哥當役時最不想去的地方,對於從小在金門長大的鄉親而言,調回故鄉服務仍求之不得的事,雖然事實與「錢多事少離家近」有頗大距離,早期沒有外島加給,每天工作24小時,離家雖然,休個假回家還常要看長官臉色,祇因為駐地便是「故鄉」,休假時可回家看看,連長官都眼紅。
回顧初次調回金門,正是外婆老家東堡溝,當時傻傻分不清離金城有多近,隨著服務時間漸長,服務地方偏及大小金門,加上業務督導關係,也相繼走訪幾座小離島,就這樣對故鄉形貌有更加瞭解,而「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官兵」是部隊特色,一兩年後,同樣營區常是換上新一批的官兵,每回經過老單位時,常有一個兒也不認識的實情。
兩三年前,某日騎著單車由埔後路過頂埔下,到老單位門口時,看到一位阿桑在圍牆外探頭觀望,自我介紹說是四十餘前在這營區當兵呢?參加旅行團來金門玩,特別回老單位看看,可惜大門深鎖,老人家不得其門而入,我離開時看他還依依不捨的佇足許多,而我不也是期盼著能進去看看哩?
無獨有偶,同營區的弟兄突然在臉書連絡上,告訴我事先曾回到金門一遊,也有到老單位看看,同樣的大門深鎖,在營區外緬懷一下就離開,我說明全國性裁軍後,各地兵源銳減,許多營區都閒置或還地予民,有些則大門深鎖,僅有少部分保留使用,老弟兄相約再找時間返金相聚,也令人期待。
關於老單位的記憶思緒,初次應是拜訪到阿信在蕃薯藤「難得緣分」部落格而勾起的,那些在金門當兵又難忘這塊土地的部落格主,相繼開設部落格與大家分享軍旅經驗,約在七八年前,我在規劃《金門文藝》雜誌專欄時,即向阿信等軍友邀稿撰寫軍旅故事增添版面風彩,而隨著時間累進,這些金門兵轉為金門達人的故事至今依然沸騰。
隨著網路社群的開發,特別是臉書的流行,也讓更多戰地達人與專業社團相繼出現,將許多閒置或荒蕪的營區,藉由圖文一一與大家分享,就這樣讓人再度神遊老單位,許多熟悉身影百看不厭,雖然昔日弟兄們各個退伍,夥伴們所養的小黑小黃不知去向,但精心維護的木麻黃依然傲然挺立,汗水所灌溉的紫藤堆成高聳樹欉,看著,看著,另一種鄉愁頓時油然而生。
當昔日許多弟兄因臉書社團相繼取得連繫,且有些已晉升公字輩時,我雖不服老,但一頭白髮似為銀髮族招牌,或許因這份想念,看到經常路過卻未拜訪的老單位身影,宛若碰到老朋友,總是很想向他問好請安,如今,頻在網路上相見,想說聲謝謝的是,諸位版主們,感謝您的用心,讓我與老朋友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