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遇見歷史抬頭望見未來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781

一座廢棄的古厝,可以充滿琅琅的讀書聲,變成社區傳藝的民間學堂;一間老舊的宗祠,可以變成簽書會與書展會場;一段荒涼的古道,可以變成郊區的故事廊道。歷史古蹟等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已逐漸成為未來生活素質的指標。
近年來在文資部門的推動下,歷史古蹟的活化再利用,已在全國每一個縣市城鄉撒下一顆顆種子,讓「台北第一酒廠」變身為「華山藝文特區」;在金門式微的模範街、舊金城的明遺古街、陳氏宗祠周圍衰頹的小店,現在成了藝文與文創特區。百年古蹟、歷史建築等閒置空間,讓記憶空間與文化藝術的追求找到絕佳的「連接點」。
一個地方擁有一處史蹟,是「確幸」;如同時擁有眾多美不勝收的古蹟與故事,那是人間「幸福寶地」!金門得天獨厚,在總面積150.4560平方公里(不含烏坵)土地上,擁有國定古蹟8處、縣定古蹟37處、國家公園與戰役史蹟,修復之歷史建築及登錄為歷史建築者計有148筆,有些還在持續發現與修復。其密度之高,幾乎到了村村有古蹟,轉角就能遇見歷史的驚喜感。
當走在傳統的金城街道,沿著總兵署穿入巷弄中,偶一轉角,彷彿遇見了當年許獬在此讀書的情景,或撞見當年把總練兵督陣的軍營威儀,接著又瞧見了隱身於市井的一代名將邱良功的風範(耗時1年5個月,花費新台幣1800萬多元,邱良功古厝終於完成修復)。再信步走入舊市街,想求功名就穿進「摸乳巷」找魁星樓(奎閣)的文昌帝君幫忙,想禮佛敬神就皈依百年古剎「觀音亭」求取解惑。旁邊豎立巍峨的「邱良功母節孝坊」(貞節牌坊),印證成器的邱良功,背後有一位中國母教的楷模。至於要找邱良功墓園,就要到金湖鎮小徑村。
幸福的金門,有人極力搶救古厝遺跡,但也有人唱衰難以恢復原貌而不滿修復結果,更有些人對破落古厝古蹟,阻礙了村社現代化發展而嗤之以鼻,認為不值得浪費公帑,阻礙鑑定,企圖游走法規漏洞,變更地目加以摧殘出賣圖利。
任何古厝遺跡,經歷時空環境變異,歲月與風化沖刷,用現代的建築人力、技法或材料,很難恢復舊觀,尤其圍繞於現代建物之間,總難以類比而顯得突兀。邱良功古厝周遭均為高起建物,顯得不搭,設若廣場美化為園林,讓附近居民認同,組成認養單位,包含內部展示資料的陳設、解說導覽志工的培訓,或許可以更活化此一古厝。
各村落古厝崩壞情形嚴重,多半是地主及其子孫未能善盡維護,復因數代輾轉傳承,屋主往生或失去聯絡導致產權不清,爭議時起而任令頹圮,反而妨礙村落整體建設規劃。街角村郊的碉堡、古蹟、古厝、濕地等閒置空間,原本就存在故事與記憶,現在是特有的問題,未來它可能是發展的機會。鄉親不能為了開發尋找新地基,而任令其擺一邊。古蹟本身價值應該重於人的方便使用,是人要遷就古蹟,而非讓古厝空間來遷就現代人。
過去古蹟保存著重於搶救與「冷凍式」保存,築起一道圍牆,「文資法」朝向「再利用」修訂之後,古蹟已打破靜態保存方式,開始走入民眾生活,甚至帶動地方的發展,延續新的生命。讓邊緣與主流再銜接,我們究竟是需要一個社區居民交誼中心?還是一個休閒場所?這是一個觸媒,一個機會,就像中國人最擅長的「留白」,可以匯聚大家海闊天空的思考,找出利用價值。為了避免古蹟古厝不斷因開發而被破壞,或許可建置媒合機制,撮合需要空間的非營利單位使用與延展其生命。
依據文資法規及本縣自治規則,組成評鑑委員會,加速協助各社區村落訪查具有保留價值,目前功能不彰的空間,與各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先予以標定列冊作為未來活化之公共文化財,並由社區與地主協調,找出活化共識,例如:前水頭、珠山、瓊林等三處傳統聚落,金城模範街41棟建物及街道;若只是分散獨棟式,例如:金水國小、睿友學堂,凡是其附近經評定不具保留價值,則同意其變更,但只能作為公共設施(綠美化路道或園林)用地,並以其祖先為名以資紀念。
擁有世界遺產的諸多國家或地區,在開啟重大建設之際,遇到古蹟遺產總是會轉彎,設法挽留、保存、活化,並與現代文明接軌,值得我們為了繁榮開發時借鏡。金門何其幸運,擁有這樣多的生態空間,古厝建物群,戰爭史料,鮮活的故事,鄉親宜抬頭挺胸,望遠未來,邁向擁有世界遺產的下一世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