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空有不二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824

物理學家都知道,光有波粒的雙象性,不僅光如此,所有的物質也具有完全相同的雙象性。我們所謂的電子或任何基本粒子,也都可以波狀形態出現,因此波與粒非僅不可分,更有互補作用。這就是波爾(Niels Bohr,1885-1962)所說的「互補原理」。他認為,這互補性是現象和測量儀器互動的必然結果,是實驗互動的結果,不是實體雙象性。
海森伯格的「不確定原理」也告訴我們,不可能同時正確地界定電子的位置和速度。要斷定電子的位置,需在電子上打光,在這過程中,光裏面所含的光子就把能量傳給電子,能量越高,運動受干擾的程度越大。於是這就碰上兩難問題:越是打強光來減少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以便瞧個清楚,電子運動的不確定性就會越發提高;另一方面,只用低能光雖然不致太過干擾其運動,位置的不確定性卻會增加。換言之,有了觀察者,物質就沒有所謂實相,因為物質永遠會因觀察者的行為而改變實相。反之,若沒有觀者,談「客觀」實相便毫無意義。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依觀察者和儀器,捕捉電子的一個主觀性質;這時,實相所呈現的形式跟我們密不可分。
但愛因斯坦卻認為:「物理學家應該假定,他探討的這門科學乃是研究非自己所造的世界,就算他不在,這世界亦當如是,而且基本上是不會因他而變。」愛因斯坦這種立場是謂唯物實在論(material realism)。然而,愛因斯坦錯了,依玻爾和海森伯格的說法,我們提到原子和電子時,不應把它們看做是實在的東西,並且具有速度和位置等明確屬性,在明確的軌道裏移動。用佛家的術語說,萬物的性質都是依他起性,他在故我在,他變我也變。
物理學家諾泰爾說道:「有些哲學家進一步推論說,包括物質與心智在內都沒有內在的存在。我們若追溯這一派思想的歷史,便可得知在東方思想中首唱此說者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悉達多‧瞿曇(Siddarta Gautama,即釋迦牟尼)。在這觀念中沒有虛無主義,不否認實相或存在,而是直入存在本質的高深觀點。若東西都不是絕對存在,而又確實存在,那麼,其本質就得從使它們聚合的關係中來追索。存在的只是物體間的這些關係,不是物體本身。物體就是相互關係…」諾泰爾除了闡釋佛家的空有不二,也說明了佛教萬物一體相依相生的因緣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