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倪再沁教授
倪再沁教授於二月一日往生,三月一日在臺北市當代藝術館舉辦紀念展暨追思會,他生前曾多次來金門。
他出生於新北市的中和,病逝於高雄的中和紀念醫院,他是位傳奇人物,小學、高中都曾留級,課業欠佳,高三面臨升學,惶惑之餘,寫信向就讀東海大學的光仁學長求教:「請問要如何才能考上大學?」學長寫信勉勵他,說只要確立目標,專心、努力、堅持,日後必能考上。這些似為空話,因為第一次應考他仍落榜。
但補習了一年,他考上文化美術系,升讀後,據說大一讀得不怎麼樣,大二開竅,從此愈讀愈好,大學畢業又考上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寫《李唐及其山水畫之研究》。研究所畢業,謀職不順,收入不穩定,偶在大專兼課,他早先從事油畫,之後改繪水墨畫,以本土風光主題創作一系列的現代水墨畫。1991年,他於《雄獅美術》發表一系列探討「台灣美術主體性」的藝評文章,引發美術圈的軒然大波及兩年多的論戰,使他成為藝壇焦點人物。
稿費是他的重要收入,他寫作的地點常在「德州炸雞」、肯德基、溫蒂、儂特利等餐廳,而且他只點咖啡不吃炸雞。為了幫《藝術家》雜誌寫稿,將二十年的期刊內容做一番整理,他每天帶著多本《藝術家》細讀並撰稿,日後在《藝術家VS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1995,藝術家出版社)書的序中自道:「看一遍和整理一遍大不相同,寫什麼?怎麼寫,把1975年的《藝術家》反反覆覆看了不下十次,才決定寫什麼,一下筆洋洋灑灑萬餘言,還停不了筆。卡!不能這麼寫,否則會沒完沒了。於是重新再來,簡明扼要地寫,1975年的「細說從頭」不到一萬字,前前後後卻耗了一個月。」
日後,他又在報刊寫了很多文章,出的專書殆有四十本,除了上述書外,較出名的例如:《藝術「蓋」論》、《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環境藝術》《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世界名畫賞析叢書1-15冊》、《台灣民間工藝》、《台灣當代藝術導讀》、《台灣當代藝術之美》、《高雄現代美術誌》、《美感的魅惑》,《美感的探險》、《慧照乾坤-陳慧坤的藝術思維》《山水過渡》、《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台灣當代美術通鑑》、《台灣美術論衡》、《公共藝術觸擊》、《藝術初體驗》等名著。
他不斷充實自己的中外知識、雄辯撰文,在藝文界享有大名,他讀了很多臺灣文學,反思臺灣美術為何使用別人語言。1980年代解嚴前後的黨外、環保運動,他都深入參與,策畫過很多抗爭活動。受到一些人賞識,1995年得到靜宜大學中文系專任教職,1997年台灣美術館館長已懸缺三年,倪再沁以黑馬姿態當選館長,任內主辦多項開創性展覽與活動。
他在接受張正霖訪問時,自言當年:「寫起文章來也就「兇」,批判性很強,所以當時應該得罪了全臺灣的藝術界。《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就得罪了現代派。寫《中國水墨,台灣趣味》就得罪了水墨派,寫《經濟的美術教育》又再得罪了美術教育界,很多人對我相當不以為然。」(〈倪氏訪談錄--從熱血改革到遊戲世間〉刊於《今藝術》雜誌1月220期)2000年十月卸任國美館館長,先赴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任教,2001年轉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2004年任文學院院長,2007年任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他任國美館館長時曾被誤解,但之後得到澄清,之後另有要職要他前往,但他已看破官場,只想在學校好好任教。他的學長私下常對人讚賞倪說:「倪再沁當年只是想考上大學,日後卻能在學術殿堂擔任重要職務,而且創意無限,這是他的努力所致,也是所謂的大器晚成,可惜天不假年,但他已成就非凡。」